】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亞洲經濟一體化是中國的“護城河”
http://www.crntt.hk   2019-12-29 08:35:21
中國已有“護城河”,這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方面,中國已深入參與到全球經濟貿易中;另一方面,亞洲經濟一體化已初步形成。
  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經貿開放,推動中國進一步參與到全球經濟、特別是亞洲周邊國家的經濟中。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亞洲經濟的一體化,相當於給中國提供了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籌碼,降低了貿易摩擦對中國的衝擊,是中國經濟的“護城河”。中國繼續擴大對外經貿開放,進一步加強同全球其他地區的經貿聯繫,會進一步降低貿易摩擦帶來的衝擊,鞏固中國經濟的“護城河”。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文章稱,說起中國經濟,當前難以回避的一個話題就是中美貿易摩擦。從經濟數據來看,自去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還是受到了一些拖累。很多人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美貿易摩擦來跟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對比,因為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從長遠一些來看,大家可能擔心中國會不會出現類似日本的情況,因為日本在當時出現了產業空心化、資產泡沫以及後面的經濟低迷等問題。

  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貿

  文章分析,首先從日本和德國說起。戰後,日本、德國的經濟都增長迅速,發展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與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類似,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德國都遭遇過貿易摩擦問題。在日美貿易摩擦的同時,德國也遭受到了一些來自美國的貿易摩擦,比如1985年的廣場協議,也要求德國馬克升值。

  但兩國此後的發展卻有很大不同。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貿易順差與GDP的比值持續回落,而德國貿易順差與GDP的比值則是上升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貿易順差的構成,日本的貿易順差當時過多依賴美國,因而當日美貿易摩擦爆發之後,日本經濟缺乏緩衝;而德國貿易順差中主要是對歐盟內部的順差,對美順差占比大幅低於日本。比如,1985年,日本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美國,對美貿易順差占比高達87%;德國對歐盟其他國家順差占比約68%。所以,當對美順差受到衝擊時,日本貿易順差也就不可避免收窄,而德國則通過對歐盟內部的順差抵消了對美順差的衝擊。

  從這裡可以看到歐洲一體化給當時的德國帶來的優勢:在面對美國的貿易摩擦時,德國通過加強歐洲內部的經貿交流來對衝掉了與美國貿易摩擦的衝擊,相當於通過歐洲一體化構建了自己的“護城河”。從這裡可以看到經濟“護城河”在應對貿易摩擦中的重要性。那麼對於當前的中國,是否有足夠深的“護城河”呢?

  簡單來說,中國已有“護城河”,這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方面,中國已深入參與到全球經濟貿易中;另一方面,亞洲經濟一體化已初步形成。

  中國已經發展為全球貿易網絡中的“系統性重要節點”。2000年以來,中國加入WTO,深深融入到全球經濟中,在全球經貿一體化的推動下,全球貿易網絡結構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00年,全球貿易網絡中最重要的地區是美國、德國和日本,其他地區按照貿易量和貿易關係,大體歸屬於這3個地區,共同構成3個集群。當時中國位於日本集群,而且日本集群更多附屬於美國集群。

  但到2016年,全球貿易網絡已轉變為分別以中國、美國、德國為首的3個集群,而且集群內部之間以及集群之間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和緊密。對比2000年和2016年,可以看出2個重要的變化:1,中國在全球貿易網絡結構中已經成為影響最大的經濟體;2,全球貿易聯繫已變得更加緊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