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問題不僅僅關乎個人的命運,更是與一國發展聯繫緊密。 |
中評社北京11月22日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中國網發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文章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國情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越來越近,進入了“三期叠加”的階段。就業作為人們獲得一切生活資料的根本途徑,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證,更是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據官方數據顯示:1-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低於5.5%的預期控制目標。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1%,同比下降0.22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06個百分點。
文章分析,根據奧肯定律,經濟增長與就業呈現著緊密的正向相關關係,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今民生保障機制的就業目標已經遠非僅僅是就業量的問題,對就業結構、就業環境、就業保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經濟學理論中,失業主要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經濟的正常現象,無法避免,而結構性失業則不同。目前中國正在著力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設計大量企業產能轉換,從而產生了一些結構性失業,出現了現有的人力供給難以滿足革新之後的勞動力需求。此時,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完善適當的職業培訓體系,教育機構設立一些專項就業輔導,發展再就業培訓,讓這一部分勞動力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
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曾指出,要針對三類人群:新生代農民工、貧困家庭子女和事業人員、新型學徒建立終身職業培訓機制,這不僅有利於提升現有勞動力素質,促進短期內就業,同樣在長期內優化勞動力市場,匹配中國未來的產能結構。
其次,在促進就業過程中,用人單位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作為用人單位本身,首先要一視同仁,消除性別、疾病、戶籍、身高、經驗的歧視,推進“同工同酬”等制度,不人為設定就業障礙;其次是要充分尊重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不通過調崗等變相離職方式辭退員工,不遲發漏發工資,杜絕農民工討薪自殺等案例的發生,合理設定工作強度,優化用工環境;同時企業作為繳納社保的重要主體,更要提高對於社保的重視,要對員工給予一定的宣傳,發揮失業保險等政策的兜底作用,正確匯報社保實際繳納人數,在社保制度的普及中貢獻一份力量。
當然,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僅依靠他們的主動性是不夠的,制度是非常關鍵的約束力量。依然要促進就業,就要給群眾更多地就業制度保障,提高就業積極性。例如健全最低法定工資制度、勞動關係調節仲裁協議機制等等,增大企業的違法成本,讓企業用工過程更透明,用制度來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文章最後說,何為民生?乃民為國生,國為民生。就業問題不僅僅關乎個人的命運,更是與一國發展聯繫緊密。勞動力市場是實體經濟增長的源頭,如何在當前人口紅利釋放殆盡的現實下,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形式下提高勞動力質量,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這絕不是單單政府需要完成的任務,而是包括用人單位和個人都需要重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