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35歲到77歲,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0年變化從何而來?
http://www.crntt.hk   2019-08-20 08:58:28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21世紀上半葉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壓力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因此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及政府向城鄉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也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基礎保障。

  新中國成立初期,疫病橫行,缺醫少藥,農村衛生基礎十分薄弱。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在此背景下,各級醫院臨時組建下鄉巡診醫療隊,去農村為農民治病。

  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國逐步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培養了一支適合農村衛生工作需要的鄉村醫生隊伍並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副司長諸宏明:這個就是我們俗稱的三大支柱,或者是三大法寶,通過這三大支柱為發展中國家的初級衛生保健策略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為我們國家國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做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重點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傅衛:更加注重怎麼給醫療機構更多的經營自主權,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發揮社會各界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擴大醫療衛生的資源。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建立了由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組成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每個街道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副司長 諸宏明:原來主要是注重防治一些急性傳染性疾病,現在我們除了要做好傳染病的防控外,還要應對老齡化,做好慢病的防控。現在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居民能夠享受到基本可及的醫療衛生服務。

  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概括了“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新38字方針。他要求,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不斷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讓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還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醫療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醫療保障方式主要是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1988年,中國政府頒布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2003年,新農合試點開始,當時的居民醫保覆蓋率約30%左右;2009年,新一輪醫改進一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自2011年以來醫保覆蓋率基本維持在95%以上;2015年至今,連續三年參保率超過98%。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新一輪醫改以來,個人衛生支出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深化改革前的40%下降到28%。這個數字的變化直接反映了群眾對醫療服務的感受,體現了群眾的獲得感。

  從活下來到活得長,還要活得好,人均壽命延長的背後是醫療體系的不斷完善,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是醫療保障的不斷進步。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的醫療衛生資源如果平均到每一個人頭上並不充裕。這就需要通過改革創新,來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而除了致力於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中國政府還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並啟動了健康中國行動計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中國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努力。努力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在響應國家的號召,就是在為建設健康中國做貢獻,為人均壽命的延長做貢獻。

   來源:央視網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