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混合所有制並不是哪個人憑空想象或創造出來的,它符合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隨著發展在市場中必然融合的規律。尤其在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混合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了大量混合,這既解決了國有企業如何進入市場的問題,也使民營企業更加規範化。應該說我國混合所有制企業,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怎樣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既是認識上的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要通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實現國有經濟的發展,但公有經濟的積累,既包含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的貢獻,也包含其他各種經濟體的貢獻,這些都形成了我國公有經濟的重要來源。我國國有資本分配在兩個領域:一個領域是公益事業,不以營利為目的。雖然以企業的形式存在,但畢竟帶有行政管理色彩,其實這在世界各國都有,管理方式也差不多。另外一個領域是在競爭領域,國有資本不應該以單純的國有所有制為形態,因為那樣可能會引發國家資本和納稅人資本間的衝突,就會形成悖論。
國有資本可選擇以混合所有制方式進入市場,伴隨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成長一同發展,不過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和其他企業一樣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不應打上國家標簽。國有資本是股東,享有股東的權利,像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公司在全球投資很多企業,不一定都控股,也不是國有企業,卻為新加坡國有資本的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九大提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我理解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國有企業不可能都選擇做強做優做大,沒有必要也不太可能;二是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有資本在市場上的經營能力,取決於能否通過把國有資本投入混合所有制企業,進一步提升資本回報率。
目前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通過混合所有制引入市場機制,進而提高企業的活力,提高國有資本的獲利能力;另一種看法則認為,要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增加國有企業的控制力和帶動力。在我看來,應把這兩種看法有機結合起來,在某些特定的行業以國有股為主,吸引非公經濟進入,比如像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而對於充分競爭的行業,則不一定非要國有資本控股,應以引入市場化機制為主,做到“宜控則控、宜參則參”。
混合所有制企業是新產權制度下的產物,我們既不能把它當成純國有企業來對待,也不能當成民營企業來對待。厲以寧教授說,“在一定時間內,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企業將會三足鼎立,支撐著中國經濟,但各自所占GDP的比例將會有所增減,這是正常的”。厲老講的道理是何等精辟。我們應該給混合所有制企業鬆綁放權,讓它們真正融入市場,這才是國有資本壯大的理智選擇。
總結國企改革這些年的經驗和教訓,發展混合所有制不應一哄而上,也不是一混就靈,但停滯不前一定是沒有出路的。國企在改革過程中應通過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為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作出應有的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為我國發展混合所有制指明了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大家改革創新、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的信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頂層設計“1+N”文件體系基本完成,意味著國企改革的“四梁八柱”都已確立進入試點和推廣階段,我們應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推進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工作。正如中央有關文件所講,改革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把頂層設計和企業家首創精神結合起來。過去改革實踐證明,沒有廣大企業家的參與,沒有廣大幹部員工的響應,改革是不容易取得成功的。因此深刻理解混合所有制的內涵,真正掌握混合所有制的原則和方法,這對我們正確推行混合所有制非常必要。我們要以改革的名義,將混合所有制進行到底。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宋志平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企業改革發展研究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