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填海1,700公頃。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面積雖比最先建議的1,000公頃多出700公頃,但技術上可行,惟暫時未有填海成本估算,但工程涉及15年至20年,即使平均每年需要動用數百億元,政府都有能力應付。他續說,負責審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建議書的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成員與發展申請存在利益衝突時必須申報,不可參與討論,公眾可以放心。
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消息指總成本高達5,000億元,更有傳言指會超過一萬億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前日澄清,計劃成本仍未有具體數字,僅直言會“非常昂貴”。
黃偉綸昨日在向傳媒解釋施政報告的記者會上表示,政府至今未就“明日大嶼”的總成本作正式估算,但以目前每平方呎填海成本1,300元至1,500元計算,以交椅洲填海1,000公頃為例,成本約逾1,000億元,若加上基建,需要再看走線等,要經過嚴謹研究才能得出,但以項目發展期約15年至20年攤分,平均每年只是數百億元,政府有能力應付。
林鄭月娥日前在電台節目上表示,不記得何時決定將填海範圍增加至1,700公頃。黃偉綸憶述,早於今年6月份,政府部門已就填海地點的水流等因素作初步審視,認為填多700公頃在技術上可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上月提交的初步觀察報告亦提及要“未雨綢繆”,於是林鄭月娥便“拍板”,以1,700公頃作為“明日大嶼”的願景和研究基礎。
他指出,施政報告的措施的討論和制定,是較“機密”更高一級的“絕密”,難以與政府以外的人討論。
短期只能靠土地改劃“插針”
“明日大嶼”首階段要到2032年才有首批居民入夥,被指無法解決短期房屋需求。黃偉綸同意計劃是“遠水”,但指出長遠房屋策略目標是每年供應4.6萬個單位,政府在短期內只能透過土地改劃、“插針”等方式增加供應,即使之後有新發展區落成,亦只能支持幾年時間,到時便要靠“明日大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