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來源:東方網 作者:劉天放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文化習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延續了兩千多年,承載著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文化用習俗體現出來,不斷發展成為全球華人永恒不變的共同記憶。
說起“年俗”,就會想到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殺年豬、腌臘肉、灌香腸、踩高蹺、耍雜技、趕廟會等,只要具備了這些,再加上過年的心情,年俗顯現,年味兒更濃。但這些僅是表象,還有內在的孝老敬親、勤儉持家、相互扶持等哲理。
司馬遷在《左傳》中把“年”解釋成“大豐收”。“過年”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其內涵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闔家團聚、享受農閑,主題是“辭舊迎新”。寫福字、貼窗花、吃餃子、放鞭炮……從此脈絡中都能找到清晰的民俗文化起源。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年夜飯、打年糕、點燈籠、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等民俗也不盡相同,但內涵卻大同小異,都是民俗文化的濃縮。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大量的習俗。“辭灶”就是過年從“小年開始”,甚至從“臘八”開始,還要大掃除,謂之“掃塵”。貼春聯、貼福,包餃子、炸年貨,或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實際上是對先祖、親人深深的緬懷和尊敬。而守歲、吃年夜飯、包餃子、給壓歲錢等,富含辛勤勞動後的愜意,對下一代的關愛,對辭舊迎新的喜悅心情。
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眾多,表面上看仿佛是傳統回歸,而實質上卻是人們心中情感和觀念的展示。如今,經過精心設計的民俗文化活動擴大了春節的外延,使節日文化的內涵更豐富,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節日“喜慶”的同時,也越來越使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春節期間熱鬧的傳統民俗活動,成了對民俗文化實實在在的傳承與發揚。
傳統節日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人文、歷史、習俗等,其中文化習俗的負載可謂重頭戲。春節,既是一個標誌,也是一個引擎,有不可離棄的強大原生動力。那麼,在春節這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期間,把節日文化精華充分展現,從習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腳步就將更加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