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內外環境巨變之下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發展態勢與機遇選擇
http://www.crntt.hk   2021-04-19 00:30:59
台商是大陸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改革開放的獲利者。
  中評社╱題:內外環境巨變之下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發展態勢與機遇選擇 作者:王建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美國單邊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對華全面遏制戰略的確立以及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與影響,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進入一個新的重構期,加上海峽兩岸關係形勢的重大變化,深刻影響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尤其對台商投資布局產生重要影響,台商對大陸投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經濟率先復產與復蘇、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龐大市場與西部內陸地區巨大發展潛力,以及持續開放與經濟雙循環等經濟戰略的推進,對台商又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如果台商能够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將會創造新的台商發展奇跡。

  一、環境巨變之下台商大陸投資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挑戰

  在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及海峽兩岸關係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情況下,大陸台資企業發展與台商對大陸投資面臨新的挑戰,新的困難。

  (一)以美對華全面遏制為核心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嚴重影響台商對大陸投資發展

  國際與區域投資以及台商對外投資受國際與兩岸政經形勢大環境影響重大。台商是一支重要的對外投資力量,在全球範圍內投資布局,過去30多年大陸是台商最重要的海外投資市場,并形成台商大陸投資—台灣關鍵零組件出口——大陸加工製造——產品外銷(主要是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結構。然而,近年來,美國國內出現強烈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對華發起前所未有的貿易戰(以大幅提高中國大陸產品進口關稅為主)、科技戰(限制對華關鍵技術出口與使用美技術等),不僅嚴重影響中美經濟關係,而且對國際經貿格局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導致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大陸台資企業被迫調整投資與經營策略,迅速回流台灣或外移東南亞等地,不敢或放慢大陸投資步伐,台商對大陸投資受到重大影響。

  同時,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一系列旨在“排中”與“去中”的基礎建設合作、網絡清潔計劃與美國主導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并拉台灣加入,嚴重影響到兩岸經貿關係網絡與台商對大陸投資。

  另外,美日等國家鼓動與協助在華企業撤離,印度抵制中國產品進口與投資等,也對台商大陸投資與經營帶來不利影響。

  (二)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大陸台資企業受到較大影響,台商赴大陸投資動機弱化

  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與疫情管制常態化發展,對世界經濟投資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同樣影響到台商在大陸的經營活動與對大陸投資意願。10月5日,台灣工業總會公布“疫情對台商大陸投資影響”調查報告(主要針對在大陸投資的157個所謂“有根台商”台資企業調查),80%的受訪企業營運衰退,其中資訊電子業衰退者有68.2%,49.2%的企業產能恢復七成;在此形勢之下,59.7%的企業規劃減產或暫緩對大陸投資,75.2%的受訪者表示未來兩年不會增加大陸投資;24.6%想回台灣或轉移東南亞①。可以說,美對華持續實施經貿科技遏制與新冠疫情蔓延,確實對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造成重大衝擊,影響到產業鏈與供應鏈,影響到台商對大陸投資信心與動機。

  (三)台灣當局限制與阻撓兩岸經貿發展的法律政策是重大制度障礙

  長期以來,台灣當局一直限制兩岸經貿往來尤其是台商對大陸投資,但以前的限制性政策效果有限,未能從根本上阻撓台商赴大陸投資發展態勢。不過,蔡英文上台執政後,兩岸關係嚴重惡化,并加大了阻撓與限制兩岸人員交流、參訪、兩岸經貿往來與台商赴大陸投資等法律制度建設,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規,特別是修訂或制訂所謂的“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以及大量行政性法規,形成“綠色政治恐怖”,不僅直接阻撓與限制台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經貿往來合作,而且對台商對大陸投資與從事兩岸經貿業務形成巨大的心理與政治壓力。日前台經濟主管部門又開始推動修訂“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許可辦法”第五條,將技術合作定義從專門技術及智慧財產“授權”擴大到“受權”與“轉讓”,而且擴及到所有產業。特別是蔡當局積極推動兩岸經濟“脫鈎”,在2020年“520講話”中完全迴避與排除了兩岸經貿議題,將嚴重影響台商對大陸投資。

  (四)台商面臨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挑戰

  美國特朗普政府將中國確立為戰略競爭對手後,發起一波接一波對華貿易戰、科技戰,企圖讓中美經濟“脫鈎”。同時加上新冠疫情的暴發與全球蔓延,中美經貿關係形勢與全球經濟貿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自然也影響到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台商投資布局的戰略選擇。台商是繼續深耕大陸,還是轉向投資美國,或者回流台灣或者外移東南亞、印度等地,是一個艱難選擇,更是一個新的考驗。

  尤其台商在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選擇”更是左右為難。蔡當局希望藉中美經貿對抗之際鼓勵企業赴美投資,強化美台經濟關係。近年來,蔡當局組織大規模經貿代表團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的美國招商活動,鼓勵企業赴美投資。台外貿協會還於2019年底成立了“台美商務交流中心”,確立包括促進台美商務、貿易、投資、創新科技交流與供應鏈重組等五大功能。2020年8月13日,台外貿協會又舉行“台美企業聯盟”成立大會,號稱有上千企業會員參與。但美國并非台商投資首選,也不是大多數台商適合的投資地。除了極少數大企業外,台商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根本不適合在高工資、高生產成本的美國投資經商,且承擔風險能力低,很難選擇投資美國。而大陸是台商長期投資經營的最大市場,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卻面臨美國對華經貿戰與科技戰的壓力,面臨蔡當局的消極兩岸經貿政策與有意讓兩岸經濟“脫鈎”的政策阻撓。特別是美國推動建構“去中”與“非中”產業鏈、供應鏈,未來全球經濟與產業將形成分別由中美主導的“二元產業體系與供應鏈”,讓台商陷入兩難,嚴重影響台商對大陸投資。

  二、內外環境形勢巨變之下台商投資布局新動向

  海峽兩岸與國際政經形勢的重大變化,台商投資布局已出現新的調整與布局動向。

  (一)台商赴大陸投資步伐放慢

  大陸經濟發展階段與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國際、區域經濟形勢的發展,台商對大陸投資在經歷了一個相對快速發展時期後已逐步步入相對平穩的投資時期,預計未來很難再有大規模的西進熱潮。依商務部統計,多年來,台商對大陸年實際直接投資額并不大,加上經其他第三地投資(不包括港澳)的台商投資金額也大多在50億美元左右。不過,依台灣方面統計,台商對大陸投資規模遠高於大陸統計,1991-2020年5月,台當局批准台商對大陸投資項目總計44139件,投資金額合計1891.9億美元,占台對海外投資總額的56%。不過,2016年到2019年台商對大陸投資連續四年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上半年,儘管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同比增長52.5%,但投資規模總額并不大,衹有31.7億美元。總體看,台商對大陸投資步伐有所放慢,但投資不會停止,大陸仍然是台灣對海外投資最重要的選擇目標之一。

  (二)台商返台投資(回流)出現高潮,未來將趨於平穩

  自陳水扁執政時起,台灣當局就一直鼓勵台商返台投資,但多年來效果有限,台商回流不明顯,政策引導不敵強大的市場力量,台商持續對外投資尤其是對大陸投資。但2018年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與科技戰之後,台商返台投資才在2018-2020年出現一個高潮,一大批台商返台投資,包括將部分生產綫遷回島內、出售或關閉大陸廠、將原計劃在大陸投資改在島內投資。到2020年9月初,“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的返台或在台投資企業達到641家,投資總額達11046億元新台幣。目前仍有數十家台資企業申請在台投資,近期有不少台商返台投資重大項目:如2020年10月台灣服務器機殼知名企業勤誠興業將大陸生產綫全部移回台灣,投資22億元新台幣在嘉義縣設廠;經營LED的大三得光電將深圳生產綫全部移回台灣。另外,一些台商出售大陸資產或結束大陸營業現象明顯增加,如2020年10月5日台灣知名金屬機殼企業可成正式通過出售兩個大陸泰州廠給大陸藍思科技公司,交易金額達14.27億美元。不過,與前兩年比起來,2020年大陸台商返台投資步伐已經放慢,預示著未來台商返台投資進入相對平穩發展時期。

  (三)台商對大陸以外地區投資更加多元化

  不論是大陸台資企業外移,還是台商對外投資,出現更多元與分散性投資態勢。在內外環境巨變之下,台商對外投資地區更為廣泛,除了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外,還包括南亞(印度、孟加拉國等)、中南美洲(巴西等)、中亞、歐洲與美國等。其中,東南亞地區一直是台商海外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近年來向這一地區投資轉移更加明顯。不過,台商對這些地區投資規模并沒有預期的大,依台灣當局統計,2020年上半年,台商對新南向18個國家或地區投資衹有14.1億美元,還不到同期對大陸投資的一半。

  不過,台商對美國投資則更具特殊性,近年來台商對美國投資是市場與政治等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部分台商赴美投資是市場布局選擇,如台塑集團在美投資,部分是美國政治壓力下的被動選擇,如台積電赴美投資則是美強大政治經濟壓力下的被迫選擇投資的典型。不過,台商對美投資總額并不高,起伏比較大。依台灣統計,2018年台商對美投資20.4億美元,2019年對美投資衹有5.6億美元。除直接投資外,台商赴美并購增加比較快。依據台灣“并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公布的“2020國際投資并購白皮書”,近3年台灣廠商海外并購交易以北美地區的件數與金額最多,即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上半年對北美并購交易金額仍居第1位,其中2018年台商對北美并購越過20億美元,2019年為30億美元。②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