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現代化,必須加快構建現代化創新體系,把創新活力、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推動中國標準、質量、品牌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
|
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省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中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還有不到兩年時間,中國將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前列和創新型國家行列,任務重、挑戰多、要求高,必須保持戰略定力,統籌科技強國、製造強國、人才強國與現代化強國建設,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加快構建現代化創新體系,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提升創新創業創造的品質,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文章分析,新起點面臨新任務。為了實現現代化,中國人民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經過新中國成立近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懈奮鬥,中國建立了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教育培訓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中國GDP占世界GDP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2018年約15.7%。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為385元,屬於“要素驅動”階段;2018年,中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進入“效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階段。2035年,人口數量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將是人類發展格局的重大變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現代化,必須加快構建現代化創新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基礎支撐,健全創新驅動、創新引領的體制機制,把創新活力、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推動中國標準、質量、品牌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
新範式催生新變革。當前,新技術經濟範式正在對傳統發展方式產生變革性影響。2018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之比為2.18%,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支出之比為5.69%,兩項經費的規模與強度均創歷史新高;創新及市場新主體大量增加,創新活力不斷釋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區域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快形成;創新創業向縱深推進,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分享經濟、服務經濟強勁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國際合作網絡廣泛拓展。這些成就為中國原發性參與甚至引領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打下了堅實的技術經濟基礎。與此同時,也要清醒看到,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問題凸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更具複雜性和緊迫性。我們要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構建符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未來需求的制度體系,統籌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升中國製造與中國服務品質,加速新技術經濟範式形成和發展,爭取先發優勢和戰略主動。
新體系要求新支撐。實現創新驅動和創新引領,需要主動進行投資、需求、人才、教育、產業、貿易、基礎設施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結構調整。現代化創新體系是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由科技創新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主要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和技術轉移擴散體系及創新創業體系,人才、資金、儀器設備等創新要素體系及數據、平台與科研設施等支撐體系,綠色創新體系,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區域、國家、全球開放創新體系及空間布局,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科研倫理、誠信責任等激勵和平衡機制,創新治理體系等。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創新體系,既要提高要素質量,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培育專業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和品質;又要優化創新體系結構和創新生態,擴大、深化國際國內創新合作,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文章最後說,新目標激勵新作為。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新的戰略部署。當前要把握好全球科技產業變革與中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的戰略機遇,發揮好中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巨大、產業體系完整等綜合優勢,充分考慮不同主體、區域創新資源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構建自主、協同、開放的現代化創新體系,更加重視補創新短板、挖創新潛力,塑造新的比較優勢和先發優勢。從社會機制看,要完善以信任和包容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改進學風建設,構建以誠信和責任為基礎的創新生態,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從市場機制看,要加強創新主體公平競爭、交流合作,強化學習轉化、協同創新和綜合集成,形成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湧的生動局面。從政府機制看,要促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五大文明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強化國家總體安全科技保障,持續夯實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