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新發展格局中為中國“雙鏈”融合發展先行探路
http://www.crntt.hk   2021-03-24 08:52:00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電/在經濟全球化面臨困難的當前, 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雙鏈”融合發展是未來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關鍵,是保持中國經濟發展可持續高階性推進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們應對西方大國挑起經濟冷戰、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高成長性的重要利器。深圳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將“雙鏈”融合突破的重點集中在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兩大領域,推動這兩大領域的“雙鏈”融合發展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前面。

  一 在新發展格局中強化內需供應鏈

  深圳特區報發表南方科技大學教授樂正文章表示,經濟大循環是基於市場化、全球化和要素比較優勢的經濟發展路徑和動力配置。它既是在市場作用下要素配置的一種邏輯,也是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戰略選擇。 “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決策既是全球經濟變化引發的策略應對措施,更是中國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

  一方面,因新冠疫情和美國單邊主義、國際民粹主義抬頭,引發的全球經濟萎縮、需求不足的困難情勢,不會在短期內結束。特別是某些西方大國發現,自己主導經濟全球化無法繼續獲得最大收益,面對中國,他們開始放棄自由貿易準則,不斷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國家力量干預市場運作。這種趨勢使得全球供應鏈出現結構性變化。2019年全球貿易壁壘處於歷史高位,各國的貿易保護措施達到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已由過去的70%,降為40%左右,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下降,雖然2020年中國出口增長4%,但國內終極消費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已達到54.5%左右,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已成為經濟運行的壓艙石。

  當然,與美國相比較,2018年中國居民消費總額只是美國的37%。2019年,中國的人均消費支出為2.94萬元人民幣,而美國人均消費支出折合人民幣為13.2萬元。中國居民儲蓄率是美國的5.9倍, 第三產業增加值只是美國的45%。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去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了3.9%。這說明未來中國經濟動能轉換還將繼續,內部市場的拓展空間依舊很大。

  目前,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景氣低迷還將持續延續一段時間,中美的戰略博弈將會是一個長期的常態現象。 因此,中國調整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既是中國經濟減少對全球供應鏈過度依賴的應變之需,也是進一步激活國內市場,強化擴大內需供應鏈對中國經濟支撐作用的長久需要。 內循環和外循環統一,以內循環為基礎,這是中國在開啟第二個百年發展進程時,逐步邁向現代化強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的一個適時調整。

  要素流通的自由便利化一直是中國改革的目標之一,因此,“內循環” 的發展也是一個改革的議題。市場化和國際化是“雙循環”的主要動力,“內循環”的強度取決於市場化改革的深度。因此,雖然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但仍然需要以市場化為內在驅動力,構建具有國際水準的高水平現代市場體系,做大“內循環”供應鏈,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以優質的營商環境,打造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這是“十四五”期間改革的艱巨任務。

  近年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在繼續加快,上海“進博會”和北京“服貿會”的舉辦,自貿試驗區和跨境電商的不斷擴大,表明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進口國,將致力於推動國內市場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商品與服務的大賣場。

  展望“十四五”發展,中國將不僅是頂級規模的世界工廠,更是開放的頂級規模的世界市場。全球高端品牌進入中國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規模也會越來越大,原來的外貿國際競爭會逐漸內貿化。因此,“內循環”必然要求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盡快用數字化、網絡化的供應鏈加以改造,傳統的產業鏈與企業運營方式必須盡快更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經受嚴峻考驗。

  深圳2020年GDP突破2.76萬億元。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全國第一。去年進出口總額突破3萬億元,出口1.7萬億元,連續28年位列全國城市第一位。深圳集裝箱樞紐港的航線覆蓋世界12大航區,吞吐量達到2655萬標準箱。深圳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76.1%。內外“雙循環”格局逐漸形成。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產品內銷2.29萬億元,增長2.2%;內銷比重高達62.7%,同比提高1.7%。越來越多本土企業立足國內大循環,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協同發力。因此,深圳是中國罕見的工業產能、外貿出口和境外投資均占全國第一的城市,金融實力全國第三,超大規模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的建成,順豐、怡亞通、華南城、騰邦等供應鏈行業巨頭的匯聚,使得深圳有可能在“外循環”供應鏈趨於成熟的基礎上,在“內循環”數字化供應鏈的構建上實現突破,將深圳打造成為服務於中國經濟“雙循環”的供應鏈樞紐。

  二 推動“雙鏈”融合發展是深圳創新的關鍵點

  文章分析,1.中國開創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新格局

  經過三次全球製造業轉移,目前,中國多數產業的生產規模都超過了全球的30%,IT產業更是超過了40%,加上為中國提供各種配套並形成穩定分工關係的其他生產能力,總體規模占據全球的60%左右。

  中國在進入全球產業鏈之後,不僅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又在一些領域升級擠入全球創新鏈,實現了新技術的彎道超車。這一新趨勢客觀上改變了西方大國企圖將國際微笑曲線永久固化的歷史格局,打破了西方對科技創新的壟斷,因而引發美國的激烈阻撓和打壓。

  西方發達國家在資本逐利的驅動下,向發展中國家開放了全球產業鏈。 但是,西方始終不願意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全球科技創新鏈,特別是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的大國。他們把80%的技術貿易限制在發達國家內部,只有10%左右的技術貿易面向發展中國家。近年來,美國為打壓中國的發展,開始了一系列的拆鏈毀鏈行為,將政治冷戰思維擴大為產業和科技冷戰。

  相對而言,創新鏈對於產業鏈有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有創新鏈支撐的產業鏈具有高進階性和難以替代性的特征,主導性、可持續性、安全性較強。而沒有創新鏈支撐的產業鏈是被動可替代的產業鏈,安全性和韌性極差。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長期徘徊在現代化的門口而不得其入,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加入全球產業鏈之後,長期滯留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而沒有加入全球創新鏈,沒有推動“雙鏈”高進階升級的突破,沒有實現“雙鏈”的交集融合發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進而始終無法實現產業鏈的現代化。

  在經濟全球化面臨困難的當前, 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雙鏈”融合發展是未來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關鍵,是保持中國經濟發展可持續高階性推進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們應對西方大國挑起經濟冷戰、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高成長性的重要利器。

  “十四五”期間,我們不僅應盡量避免出現脫鈎掉鏈現象,還應該致力於打造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共生的供應鏈體系,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維護好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一方面,我們仍要繼續在產業鏈發展中實現拿來主義的後發優勢,借力拓展,順勢而上。另一方面,要實施關鍵領域的創新鏈突破戰略,以較強的謀劃、調控、投入能力、超大規模的體量形成超越優勢,以創新鏈引領產業鏈,以產業鏈支撐創新鏈,以創新經濟的發展來提升整體經濟的韌性。

  創新鏈的建立具有高投入、高智能、高風險的特征,並不適合一般產業全面推行。“十四五”規劃中各級政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應該根據中國國情和市場需求,分清輕重緩急,審慎選擇某些重點產業先行突破,做好對創新鏈和相關產業鏈匹配的戰略性選擇。為此,也應該支持一些 “雙鏈”聚合基礎較好的中心城市先行先試。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