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從國內大循環來看,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從國際大循環來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助於在提升本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日益明顯
光明日報發表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偉、資產證券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許雁文章表示,國內大循環是指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的經濟循環,由於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都發生在國內,促進國內大循環就是進一步促進國內各要素與資源的有效流通,以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國際大循環是指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使本國經濟成為國際分工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處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狀態,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都在不斷發展,差別主要在於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還是以國際大循環為主。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基於當時的國內外市場狀況及國內的資源禀賦情況,確立了“兩頭在外”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使中國克服了資本短缺的困境,促進了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拉動了國內經濟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開始從“兩頭在外”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不斷釋放。過去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投資的邊際效應不斷下降,消費在GDP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通過促進國內市場繁榮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當前,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在需求方面,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人口基數大,消費規模持續擴張,已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通過促進收入增長、改善收入分配來實現消費升級的空間還很大。在供給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能力強,傳統製造業的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仍未完全消退,在長期競爭與發展中已成為全球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前提和保障
文章認為,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中,生產環節依然具有先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是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核心。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釋放內需潛力,一方面能夠為國內大循環的暢通提供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帶動產業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提升中國產業鏈滿足外需的能力,也能夠為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大循環打下堅實基礎。最終,內循環的暢通能夠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外循環則為內循環提供外部動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總供給端的調整,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地、更及時地適應總需求端,最終實現經濟的良性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這些論述指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促進供需平衡,實現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有效匹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一方面受世界經濟低迷的影響,外需市場遭遇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供給領域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生產成本上升,要素價格上漲,生態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下降,導致產業升級緩慢,過剩產能累積,大量需求外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提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重大戰略思想,持續推動要素自主有序流動,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得到持續釋放。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雖然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但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勢在必行。比如,隨著“三去一降一補”各項措施得到落實,產能過剩問題得到有效抑制,助推企業脫離低端價值鏈環節,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科技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崛起,“卡脖子”核心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技術進步,提升了國內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當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的暢通,還需要我們繼續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之間的對接,構建更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這表明,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