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據人民網報導,“來叔,院牆能不能往里讓一個腳掌?”去年12月4日,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高蓮村,鐘勝偉走進村民盧金來家,一邊比劃一邊說,“這樣,路就寬啦。”
“就難為我一個?”盧金來語氣有點衝。
“咱們幾家都讓,我家頭一個。”鐘勝偉忙解釋。
“打開圍牆整體設計,為的是大家好。阿牯是鄰長,我看說得沒錯。”盧金來的老伴打圓場。
“阿牯”是鐘勝偉的小名。2024年初,高蓮村創新基層治理“睦鄰制”,10至15戶為一鄰,從村里的黨員、致富能手、志願者里選出36名鄰長,參與村里基層自治相關事務。鐘勝偉是其中之一。
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
發揮人熟、地熟、政策熟的優勢,鄰長們在串門、拉家常中宣傳黨的政策,瞭解村情民意,調解鄰裡矛盾,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
2024年廣東推進綠美鄉村建設,圍牆整治是一大難題。以高蓮村為例,有的村民壘起兩米高的院牆影響美觀,有的村民院牆拐角突出占道引發糾紛……
鐘勝偉到盧金來家,正是為了村里圍牆整治和美麗庭院改造。
“院牆美化,我舉雙手歡迎。”盧金來表態,“但是‘讓牆’,對門讓多少,我讓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