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越南總理阮春福(左)與工貿部部長陳俊英在河內出席RCEP簽署儀式。(歐洲新聞圖片社) |
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不言而喻,隨著包括中國、但不包括美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中國作為亞洲貿易支柱的吸引力將超過美國。但是,RCEP的真正意義在於,它賦予了中國通過機構發聲的機會。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2日刊發報道稱,中國經濟實現了引人注目的增長,與之不相匹配的是,北京在制定貿易、金融和投資等領域游戲規則方面的政策影響力并沒有相應上升。隨著RCEP的簽署,這種局面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長期以來,美國不僅是經濟規模方面、而且是機構影響力方面的“老大”,因此也是地區和國際標准的制定者。
產品或投資和金融交易方面的市場准入是一回事;制定市場運行規則卻是另一回事。美國在這方面享有的終極優勢就是,它擁有發行世界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極高特權”。
美國還實際控制著世界主要多邊機構(其中很多是它主導成立的),包括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設立的姊妹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地區性開發銀行以及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
2015年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
正如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邢予青指出的,當時外界普遍沒有認識到,亞投行在賦予中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存在感和話語權方面可以發揮何種作用。
此後,亞投行在保持非常低調的同時力求打造管理健全的聲譽。它作為國際金融機構的地位讓它站穩了腳跟,同時幫助它吸引了外國人才,從而進一步幫助中國在國際金融決策領域異軍突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