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網評:數據分類,安全更有保障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喻思南
相信不少人遇到過這樣的情形:打開電腦,廣告彈窗剛好是自己搜索過的某件商品;生日當天,陌生公司的“祝福”信息不請自來……是不是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答案可能並不那麼一目了然。這是因為,上網行為一般是被處理過的匿名化數據,不能簡單按照個人信息來管理,獲取諸如生日等個人信息,背後也未必有什麼交易。也正因為數據的收集邊界和使用方式的模糊性,讓個人信息保護面臨種種困難。
大數據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生產數據。數據只有在流動、分享、加工、處理的過程中才有價值,海量數據集合而成的大數據,在帶來便利和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安全風險。找到保護和利用之間的平衡點,數據分級分類很有必要。近日公開徵求意見的數據安全法明確提出,國家根據數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篡改、破壞、洩露或非法獲取、非法利用造成的危害程度,對數據實行分級分類保護。
舉例來說,某些企業因為“防護墻”不牢固而被不法分子攻擊,一些數據收集方基於平台做非法交易,都會造成數據洩露。數據有沒有妥善保存,使用方式是否恰當,目前往往依靠收集者的自律。一旦實現數據的分級分類,什麼是可收集、使用、交易的一般信息,什麼是不可使用、不可交易的個人隱私或敏感信息,就會有明確界定。相應的,根據數據級別和類別,就有了不同的安全防護措施和判斷違規違法行為的依據。可見,數據分級分類既是數據安全治理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數據精細化管控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