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經濟日報發表李海林的文章說,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經之路,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與廣大群眾對良好生活環境的願望高度契合。做好農村垃圾分類,面臨著怎麼分、誰來分、可持續、如何管四個難題。
近年來,河北省邢台市任縣在全面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基礎上,把抓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場硬仗來打,選擇了40多個村作為垃圾分類試點,探索形成了一套“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運行機制,實現了“群眾便於接受、財力可以支撐、易於面上推廣、長期能夠持續”的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新路子。
做好制度設計,破解“怎麼分”的難題。任縣在總結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理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家圍繞破解“垃圾怎麼分類、怎麼處理、怎麼運輸”這道難題進行深入研討,並經歷了“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的過程,探索形成了群眾認同、易於接受的“雙四分”垃圾分類法。
第一個“四分法”,就是把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第二個“四分法”,就是以生活垃圾“四分類”為基礎,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的全鏈條垃圾分類模式,農戶把分好類的垃圾投放到家中具有明顯標識的分類垃圾桶內,由第三方公司派保潔員每天兩次上門收集,將可回收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可堆肥垃圾粉碎處理後用於高溫堆肥或製作沼氣,不可堆肥垃圾經中轉站壓縮處理後,外運到垃圾處理廠焚燒發電,有毒有害垃圾交專業公司集中處理。
注重強化保障,破解“誰來分”的難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引進有資質的第三方公司負責垃圾分類,政府由“花錢養人”轉變為“購買服務”,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真正實現了高標準處理、高效率運轉。其中,在人員配備、資金投入、設備配置和設施完善方面,都建立起長效投入保障機制,確保農村垃圾有人來分、有錢運營、有地方處理。
著眼習慣養成,破解“可持續”的難題。垃圾分類難,難在長期堅持,貴在養成習慣。群眾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直接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只有引導群眾廣泛參與、長期堅持、形成習慣,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對此,任縣探索實行“三周工作法”,促進群眾養成垃圾分類良好習慣。第一周,現場示範,提升分類能力。第三方公司派保潔員逐戶上門發放分類垃圾桶和分類指導手册,現場演示,手把手指導。第二周,重點幫教,增強分類意識。對認識不到位、分類不正確的農戶,村幹部進行一對一教育指導。第三周,褒先促後,激發群眾動力。由第三方公司組織保潔員對分類較好的農戶,通過發放日用品等方式進行獎勵,對分類較差的進行點對點培訓指導。同時,為增強村民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做到“願意分”,通過“兩杆秤”調動群眾回收利用的積極性:保潔員一杆秤,上門對農戶家的可回收垃圾,以高於農村廢品收購價格進行稱重收購;垃圾中轉站一杆秤,對保潔員收購的可回收物進行稱重,集中出售給廢品收購站,差價補貼給保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