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義桅:共抗疫情促進人類政治文明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0-05-11 10:56:22
 
  歐盟與14個國家近日聯名簽署倡議信,呼籲學術出版界採取措施促進新冠病毒方面的科研論文和科研數據開放共享,以推動當前正在開展的公共衛生研究工作。

  無獨有偶。前歐盟科研創新總司開放科學處處長、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簡克勞德·柏潔曼教授在《科學丨商業》雜誌上撰文,就如何通過“開放科學”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建設全球開放科學體系發表看法。首先,開放科學與國際合作是短板。當前,各國競相研發有效的治療方案和疫苗,讓全球科研人員共享新冠肺炎病人的健康數據至關重要。應更加積極地開展國際合作,提升科學數據的信任度。其次,超越意識形態。任何一個國家不能憑一己之力戰勝病毒。全世界的科學家應該協同合作,減輕新冠病毒造成的負面影響。最後,尊重科學,攜手建立衛生預警機制。應避免被意識形態束縛造成疫情擴散現象的發生,可以借鑒股票市場中的指標化體系,建立公共衛生領域的突發事件預警機制,一旦該機制被觸發,就啟動全球響應系統。在此基礎上,建立公共衛生領域的指標體系,還可以考慮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開放科學的指標體系。

  超越意識形態,建立全球開放科研體系,推動人類文明創新,乃時代的呼喚。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一正確選擇

  疫情成全球公共衛生大危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變量。法國總統馬克龍稱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法國百年未遇的公共衛生危機。默克爾稱疫情是德國戰後最大挑戰。新冠肺炎疫情變成全球大流行,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加了新的變數,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一正確選擇。國際政治不應將衛生問題視為傳統次要問題,而應將世衛組織放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一樣重要的位置看待。《金融時報》日前報道稱,從14世紀以來發生的12次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來看,它們的後遺症對宏觀經濟影響可能持續40年。這表明,疫情影響絕非暫時的,公共衛生變量今後會和氣候變化一樣,成為人類生產-生活-思維的常量,深入影響全球化邏輯。

  令人憂慮的是,不和諧因素仍然占主導地位,全球遠未形成合作抗疫的局面。西方還在糾結所謂民主、專制哪個應對疫情更有效的問題,擔心中國模式挑戰“普世價值”。其實,不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是人類為體、世界為用。正如應對疫情我們採取了中西醫結合模式,人類政治文明創新必將超越東西、左右之爭,開啟真正的人類文藝復興。基辛格博士最近指出,“新型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將永遠不一樣。”德國未來學家馬蒂亞斯·霍克斯也說:“回顧式預測形成了一個認知循環。在這個循環中,我們將自身以及自身的內部變化納入對未來的預想中。我們將自身與未來建立聯繫,在當下與未來之間架起橋梁,由此形成‘未來意識’。世界在‘終結’,但一種內在的、新的存在正悄然而生。人是什麼?我們對於彼此意味著什麼?新冠病毒是未來的信使。它帶來強烈的信息:人類文明已變得過於擁擠、過於快速、過於狂熱,正在奮不顧身地衝向沒有未來的懸崖。但人類文明可以重塑——系統重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