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電雲牆”是台灣歷史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台南1月30日電(記者 黃文杰)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台灣歷史博物館,佔地20公頃,館藏內容豐富,館外建築也很有特色,以“渡海”、“鯤鯓”、“雲牆”、“融合”四個與台灣意象相關的概念為設計核心。過年期間,新型肺炎病毒來襲,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這裡戶外寬敞,成為走春好去處。
進到台灣歷史博物館,映入眼簾就是“光電雲牆”,台灣經典的光電發電設施之一,雲牆共由1,755片板面組合而成,含1,350片太陽能光電板及405片網印玻璃,組合成本館的英文字樣(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其設計除了象徵先民渡海之際雲天壯闊的意象,也是支援博物館電力的環保設施。
館前的水池象徵先民橫渡黑水溝來台的渡海意象,廣場上的雲天廣場水舞台代表的是鯤鯓,比喻先民穿越海峽時在海上遠觀台灣西南岸沙洲,好像看見鯨魚隆起的背一樣,點出先民倏見台灣島的驚喜。
映射著光影的太陽能光電雲牆,則代表著渡海時眼前豁然開朗、充滿希望的雲天壯闊景象。園區內展示教育大樓及行政典藏大樓,擷取了漢人合院紅磚建築、原住民干欄式建築與石板屋等建築語彙,展現融合風貌。空間的設計上也與自然相呼應,展現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共生的關係。
博物館西側廣場上,有一大面的台灣衛星空照圖,以電腦繪圖技術,順著台灣的地形紋理加以繪製,試圖呈現原初台灣尚未經人為開發的樣貌,此數位影像再燒製高壓石英磚加以呈現,是對歷史的再現,是對真實打一個問號,同樣一個影像,也是未來台灣,呈現當前各界對都市文明與工業發展的反思、提倡的綠色台灣科技島的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