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日前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定》就收入分配問題進行了闡述,這一闡述體現了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刻思考。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文章表示,《決定》再次明確了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並在幾方面釋放了當前收入分配格局可能調整的信號。一是堅持多勞多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在社會生產要素不斷豐富的背景下,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三是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此外,關於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增低擴中、保護合法收入也有所提及。
文章分析,本次《決定》關於收入分配問題的闡述,既是基於中國當前處於經濟增速換擋、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背景下的適時要求,亦是對於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的深刻思考。
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較低的問題由來已久。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勞動報酬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目前維持在60%左右,低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十個百分點左右,但同一時期政府與企業收入的份額在不斷上升,也就是說中國居民並沒有充分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因此提升工資水平尤其是一線勞動者報酬,對於保證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十分必要。
要素市場方面,除了傳統的勞動、資本、土地三大要素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生產要素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知識和技術在當今時代對於國家經濟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驅動作用,不僅如此,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技術日趨成熟之際,數據也躋身要素行列,並扮演著愈發關鍵的角色。在越來越豐富的要素市場上,要素價格也需要進行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判,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正是這樣一種健康的評價機制,也將起到助力要素市場持久長效發展的作用。
雖然在收入分配機制中,第三次分配只是作為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輔助,但對於弱勢群體而言,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關注最底層的弱勢群體是逐步消除貧困、維持社會穩定的關鍵一環,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為弱勢群體兜底,也需要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且具備慈善能力企業和個人共同為此作出貢獻。
文章稱,當前,中國的收入分配平衡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效,數量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便是最好的證明,即便距離形成理想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還有一定距離,但相信只要政府與社會各界同心協力,中國的收入分配格局必將朝著更為健康、更為合理的方向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