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須將穩就業擺在當前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推動貿易發展的同時,著力穩定並且擴大就業。
|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勞動力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貿易與就業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研究的重要課題。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瑾文章表示,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勞動力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貿易與就業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研究的重要課題。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更好研究貿易與就業的關係,在堅定推進全球化的進程中,穩定國內就業、不斷擴大就業。
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各國根據其比較優勢和資源禀賦進行貿易。出口擴大,意味著產品需求增加,就業增加;進口擴大,意味著競爭部門的產品需求下降,就業減少。在充分就業的假定前提下,勞動力在不同部門間轉移,失業人口會自動地在新的部門找到工作,因而傳統貿易理論並不涉及貿易帶來的就業問題。這意味著,雖然貿易會影響工資率和部門間的就業調整,但在充分就業的假定條件下,貿易本身並沒有影響就業的總水平,因此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忽視了對貿易與就業關係的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在就業數量方面,外包和國際投資使發達國家的就業外移,出現勞動力全球化趨勢;在就業質量方面,隨著勞動力國際流動和轉移,貿易與失業、貿易與不平等、貿易與工作安全等問題也相繼出現。
在此背景下,經濟學家開始關注貿易和就業的關係,研究在影響就業的兩大因素——技術與貿易中,哪個因素對就業的影響更大?貿易怎樣影響就業的水平與結構?貿易對勞動力工資水平又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等等。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開始高度重視貿易全球化對就業的影響。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對此聯合開展研究,討論的議題包括:貿易開放帶來的競爭加劇所引發的就業水平和結構的變化,是否增加了熊彼特所描述的“創造性破壞”?貿易對就業的衝擊有多大?國際組織如何與各國攜手應對勞動力全球化帶來的問題?等等。
最新研究顯示,從長期和整體看,貿易會對一國產業結構優化、高技能工人就業、勞動力工資提高以及婦女就業等產生積極影響。
貿易對就業水平和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文章介紹,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一直受到各國的高度關注。國際分工使產品的生產環節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對於進口擴大是否必然導致失業增加這個問題,近期國際上的研究有了新的發現。
第一,貿易的進口與出口都創造就業。
出口帶動就業增加。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當出口增加時,由於生產規模擴大,拉動國內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提高,會導致出口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多、工資水平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進口也會帶動就業增加。按照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出口帶動就業,進口卻使國內商品和服務需求減少,會降低就業機會,並導致工資水平下降。但最新研究顯示,國際分工使產品的生產環節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因資源全球配置,生產由不同國家在多次進出口中完成,在某種意義上看,進口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出口,進口也會帶動就業的增加。進口帶動就業的路徑,一是進口中間產品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市場擴張,並隨著銷售收入的提高帶動就業。二是進口產品刺激競爭與創新,有利於提升一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從而帶動就業。
對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某些國家、地區的失業狀況,發達國家普遍關注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對國內失業人口增加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則主要關注其對本國就業、工作條件的影響等。
第二,貿易影響就業結構。貿易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勞動力的部門結構變化、技能結構變化和性別結構變化。
從勞動力部門結構變化來看,貿易增加了服務業就業。貿易在帶來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也導致就業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轉移。由於發達國家在商務服務、研發、設計及金融服務等可貿易服務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因此貿易會促使這些國家專門發展可貿易服務業生產,創造更多的服務業就業機會,服務業作為創造就業和勞動收入來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這種變化。貿易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加速就業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
從勞動力技能結構變化來看,貿易增加了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根據傳統的要素禀賦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在技術相對豐裕的發達經濟體,貿易將增加對高技能工人的勞動需求;在技能相對稀缺的低收入經濟體,貿易可能會增加對低技能勞動力的相對需求。但近期的研究顯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貿易都導致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增加。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離岸外包價格下降,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資源,將非核心競爭力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專注於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導致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同時,外包的轉移也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
從勞動力性別結構變化來看,貿易增加了女性就業機會。貿易開放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婦女的就業機會,縮小了男女工資差距;貿易的競爭效應減少了對女性的就業歧視,為女性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電子商務發展和全球價值鏈有利於婦女進入全球市場,也提升了女性的就業機會。
第三,貿易影響工資收入。在李嘉圖模型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勞動生產率差異決定各國的比較優勢。當一國開放實行自由貿易時,出口產品相對價格上升,進口產品相對價格下降,實際工資因貿易開放而提高。最新研究顯示,貿易全球化會提高平均收入水平,可貿易部門工人的工資高於不可貿易部門工人的工資。出口企業與國內企業相比,其規模更大,生產率更高,資本密集程度更高,工資也更高。同時,進口也有利於工資提高。貿易導致資源的重新分配,使一國就業結構在不同職業、企業或部門層面上發生變化。對高技能工人需求的增加,不僅意味著熟練工人在就業中的占比增加,而且會導致更高的技能溢價。與此同時,相關實證研究表明,貿易在增加熟練工人工資的同時,也增加了非技術工人的工資,使低技能的工人也獲得了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