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郭偉峰答記者問:兩岸關係已經進入實力統一新階段
http://www.crntt.hk   2019-04-07 00:15:40
  中評社╱題:“郭偉峰答記者問:兩岸關係已經進入實力統一新階段” 記錄整理:郭至君(香港)、束沐(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

  2019年3月12日上午,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在中評社香港總部接受了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的專訪,問答全文如下:

  記者問: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新時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團結台灣同胞共同致力於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和平統一的路線圖。創新了對台戰略謀劃,就實現國家統一的方式、途徑、實現形式、內涵等提出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香港的“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對兩岸關係有什麼樣的影響?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是習近平國家統一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新一代領導集體的國家統一綱領,是面向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發出的必然統一動員令。

  在九七年之前,“一國兩制”香港方案是構想,九七之後的20多年中,“一國兩制”是實踐,是構建。“一國兩制”原來是準備用於解決台灣問題的,結果提前運用在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上。現在看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對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的歷史性影響。最根本的是,做到了“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中央有了自信,人民有了自信,港人也有自信,“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已經成為了民族的自信。“一國兩制”在兩岸統一之後,必能成功在台灣實施,這就是通過“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之後,兩岸中國人日益鞏固提升的自信。

  記者問: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用辯證思維把握統一的目的和統一的手段,堅持“兩手抓”,一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性質,在和平中謀求發展與統一;另一方面,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對“台獨”行徑零容忍。辯證看待兩岸之間的“同”和“異”,您怎麼看待習總書記講話中兩岸之間的“同”和“異”?

  答:習近平的國家統一思想中,民族復興內涵最為重要,是在新的時代、新的高度創新構建的思想體系。如此豐富、縝密、完整、與時俱進的民族復興思想體系,過去是沒有的。全面把握歷史時間節點,並預判歷史進程的重要時間節點,以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創建歷史偉業,這是習近平哲學思想的生動展示。習近平對兩岸統一的大政方針也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思考以及大量的觀點表述,極大地豐富了統一思想內涵。習近平民族復興思想內核中,賦有強烈濃厚的國家統一理念,對民族復興與兩岸統一之間的辯證關係論述至為深刻。

  習近平又是怎樣看待“民族復興與兩岸統一關係之辨”的問題呢?大概有三個層次:⑴民族復興是兩岸共同的事業,不是大陸單方的事業,台灣方面也必須參與其中。⑵兩岸統一是台灣的必然歸宿,衹有國家統一了,台灣的前途才能得到保障。⑶民族復興一定會實現,台灣也一樣獲得歷史機遇。

  毋庸置疑,“台獨”勢力是當前阻撓國家統一的最大障礙,亦是民族復興的絆腳石,對此,唯一的手段就是鬥爭。習近平是中共歷任領導人當中格外重視底綫思維運用的一位領導人,底綫思維成為他的治國理政重要戰略思維、哲學思維。在台灣問題上,尤其是在應對“台獨”問題上,習近平堅守了中共歷史以來形成的原則底綫,但又創造性地運用了底綫思維。習近平對“台獨”底綫思維的三個基本點:⑴以歷史教訓為基本點,必須反對“台獨”。⑵以台海和平為基本點,必須反對“台獨”。⑶以全體中國人的意志為基本點,必須反對“台獨”。

  過去國家綜合實力不足,歷史視點中對“台獨”的盲點頗多。現在國家綜合實力迅速提升,自信心足,宏觀視點就更加清晰、遠大,對“台獨”的實質也就看得越來越清楚。以往“台獨”花樣百出,變化多端,令人眼花繚亂。大陸方面常常是逐一破解,有被“台獨”尾巴引誘之感。習近平的底綫思維不一樣,他直接就編織了一個“籠子”,把所有“台獨”全部裝了進去。這個“籠子”就是六個“任何”。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充分表達了對“台獨”零容忍的立場和態度,更是表達了看透了“台獨”性質與作為。有了這一種自信,就不會被“台獨”遮蔽視野、不會被“台獨”誤導,就能夠掌握兩岸關係的本質與趨勢。

  記者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釋出的巨大善意再次溫暖了台胞的心。報告情真意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諄諄善誘,對廣大台胞溫情喊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報告鄭重重申“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表達了要尊重、關愛、團結、依靠台灣同胞,全心全意為台灣同胞謀福祉的真誠善意。作為資深媒體人,從您的工作當中,您能感到這些年有哪些變化?

  答:這些年最重大的變化,就是從促統階段進入了融統階段。所謂融統,就是以融合發展的方式來落實兩岸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的思想理論原創,前所未見,是國家統一思想的創新。同時,“兩岸一家親”理念也是習近平對台理論的重大創新。“兩岸一家親”理念是指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最為重要的理念之一。以上不僅僅是理論創新,同時也在進行實踐創新,惠台31條,和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就是融合發展、兩岸一家親的具體措施,是實踐創新。

  日前在兩會中,習近平到福建團發表講話指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對台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同胞的心裡,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要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去年以來,我們推出“31條惠台措施”,福建實行“66條實施意見”,取得顯著成效,廣大台灣同胞都是受益者。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同時要聽取台灣同胞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衹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

  如果從習近平的民本思想、人民觀、民心政治觀、義利觀內涵來對兩岸融合發展理念進行思考,就會發覺,利益融合、民心融合是習近平提出兩岸融合發展的核心思考所在。對於台灣同胞,習近平不僅僅是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更是重視給希望於台灣同胞。習近平在福建代表團的講話,更加細膩具體地催促福建省乃至大陸各地要做好給台灣同胞利益的工作。習近平最愛引用的一句話是:“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衹有全心全意為台灣同胞謀福祉的真誠善意,才能得到台灣同胞的真心回報,共構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大業。

  記者問: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變化給兩岸關係的發展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答:我個人認為,七十年的兩岸關係進程,可以歸納為三大階段:第一,武力統一階段。就是準備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第二,蓄力統一階段。就是提出和平統一方針政策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里,積蓄力量、以待和平解決的最佳時機。把兩岸問題交給時間,在時間中創造機遇,這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第三,實力統一階段。現在,大陸的各種實力已經相當雄厚,兩岸和平統一已經不僅僅是議題,已經啓動了落實措施,出現了統一置前的特徵。很多原來計劃在統一之後才給予台灣同胞的福祉,現在就已經提前進行落實了,這就是明證。

  記者問:從一位對兩岸關係有著深入研究,可以說見證兩岸關係發展的親歷者,您覺得未來兩岸關係會有怎樣的變化和突破?

  答:兩岸關係可以預見的最大變化,就是台灣內部的和平統一民意將會發生重大的轉變,從弱勢變為強勢,從邊緣化轉變為主流化。兩岸和平統一在台灣不僅僅是話題,而會演進為思想與觀念,出現這樣的時代特徵:第一,共議統一。台灣社會民意從畏懼轉而關注統一、乃至歡迎統一。第二,共促統一。在和平發展時期的和平紅利演進為統一紅利。第三,共創統一。兩岸政經社會文化大融合、大發展,必然會進入共創統一模式的程序。

  記者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香港中評社發表評論說,這是指導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台灣不在大灣區之內,但毗連大灣區,您怎麼看台灣不是旁觀者,也不應該做旁觀者?

  答: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粵港澳大灣區目的不是消滅不同制度,恰恰是讓兩種制度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共同進步,充分發揮各自的制度優勢。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國經濟發展歷史性機遇,如果應對不宜,台灣未來發展空間將受到大灣區擠壓,在磁吸效應下,台灣經濟將進一步邊緣化、空洞化。如果台灣不做旁觀者而做積極的參與者,台灣的經濟將能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獲取新的、巨大的發展動力。

  記者問:在1991年,您作為兩岸相隔42年後首次訪問台灣的大陸記者,能不能說說您對台灣的初次印象?

  答:最深刻的印象就是:⑴同胞情深,骨肉之情無法切割。⑵兩岸誤解太多,溝通有待努力。

  通過第一次訪問台灣,我感到,如果兩岸資訊不能順暢溝通,不能通過新聞交流讓兩岸人民彼此認識、熟悉而真正認同為一家人,兩岸關係之脆弱就無法改善,兩岸和平統一就是流於空洞的口號!後來又不斷地到台灣採訪,走遍台灣的山山水水,與台灣同胞密切接觸,由此我也悟道:兩岸關係發展需要留出時間與空間。這就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謂。我終於確立了自己今後的人生目標:要成為一個能夠傳遞兩岸善意、維護兩岸和平的新聞人。30多年來,我經歷了兩岸新聞交流的萌芽期、接觸期、磨合期、發展期。我的深刻感悟是:作為兩岸民間交流的組成部分,兩岸新聞交流是兩岸關係的推動力、穩定器、支撐點。兩岸新聞交流在兩岸交流大勢中肩負重任,不可或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4月號,總第256期)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