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解放軍保溫方艙部署高原邊境 有許多黑科技
http://www.crntt.hk   2020-11-17 11:50:57
 
  研發過程中,團隊骨幹李永有些想不通,覺得研發保溫方艙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再加上一開始既沒立項又沒經費,他覺得幹這活出力不討好。面對李永的思想疙瘩,韓旭沒有給他講道理,而是鼓勵他到雪域高原去走一走、看一看。

  當時,恰逢教員代職鍛煉,李永主動報名前往西北高原代職教導員。3個月的朝夕相處,李永一次次被邊防條件的艱苦和官兵的付出震撼著。

  離基層越近,越知道官兵所需;離戰場越近,越了解打贏所需。從那以後,李永成了保溫方艙攻關工作最積極的年輕骨幹。

  如今,他們團隊養成了一個習慣:一有機會就往雪域高原跑,一有時間就往邊防連隊跑。很多人因為高原反應嚴重,上吐下瀉、頭痛欲裂、睡不著覺,每次去一個來月都要“減肥”幾斤。

  這些年,團隊成員九上高原,兩次出車禍。教授韓旭斷了兩根肋骨,副教授張華臉上留下了大疤,講師王瑞海長期耳鳴眩暈。每次下高原時,他們嘴上都說再也不上來了,可一聽要上高原又都搶著報名。

  這些天,韓教授帶領團隊深入一線對保溫方艙進行升級改造。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一路上,聽說是他們研發的保溫方艙,官兵都自發地向他們敬禮。

  面對這一禮遇,團隊幾名成員又想起了韓教授說的那句話:“不走出實驗室,不深入到基層一線,就找不准攻關的方向。你的心離基層有多近,確定的科研項目官兵就有多需要!”

  跨專業研發,他們是怎麼成功的——

  “搞科研不可能萬事俱備,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又要有逢山開路的勁頭”

  談起當初的艱難攻關歷程,很多人納悶:跨專業研發,既沒“戶口”又沒經費,他們是怎麼成功的?

  這些事,團隊負責人韓旭和張華記得很清楚:最開始不懂核心技術,他們就從邊緣項目入手。看到高原上官兵嘴唇容易裂,他們專門給戰士研發了一款唇膏;官兵巡邏缺氧,他們特意研發了“固體氧氣發生器”……就這樣,他們每年解決一小部分難題,一點點向核心技術進軍。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現實面前,很多看似很小的難題,都曾讓他們絞盡腦汁:原本12個人的研發團隊,後來只剩下4人,他們只能“身兼數職”攻關。更難的是,每個人還要完成正常教學任務。他們經常是白天授課忙得團團轉,晚上還得加班熬夜搞研發。

  這期間,他們還要完成多項國防防護工程的研究工作,忙忙碌碌。去北京申請立項,申報材料都是韓旭在火車上加班加點撰寫的。

  至今,韓教授還記得那個情景:為了研發新型板材,他們利用業餘時間免費給多家企業進行板材測試,趁著這個機會摸透產品性能,積累研發思路。

  好不容易積累出適合高原高寒的新型板材理論數據,可因為沒立項,他們一時無法進行實地生產試驗。怎麼辦?是暫時擱置,等立了項有了“戶口”有了經費再說?韓旭沒有猶豫,他知道:搞科研不可能萬事俱備,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又要有逢山開路的勁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