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從編雞籠子到生產殲20:中國戰機逆風崛起
http://www.crntt.hk   2018-12-19 07:55:58
 
  一時間,陷入僵局。經過慎重考量,成飛最終決定:客戶滿意就是工作標準,必須無條件更換兩塊蒙皮。

  1991年12月13日,歷時17個月,首架麥道80機頭艱難交付。成飛邁出了走向國際民用飛機市場的重要一步。

  伴隨著麥道機頭逐漸進入穩定量產,成飛加快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生產能力和速率;開展技術攻關,努力實現外供、外購零件自制;實施精益生產提質降費,逐步按照國際民用飛機適航體系向優質量產的目標和新項目開發前進。

  1994年,中美雙方續簽了第二個100架機頭的合同,還將機型由麥道80飛機機頭擴展到麥道90飛機機頭系列。

  經歷了浴火重生般地成長後,成飛民用飛機轉包體系日趨成熟,越來越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同,波音、空客、達索、以色列IAI等世界著名航空企業紛至沓來。

  成飛還獲得了空客公司全球供應商最佳表現獎、波音公司供應商貨源授權檢驗代碼,成了國際著名航空製造企業合作夥伴。

  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過程,也是這家軍工企業的市場意識、客戶意識覺醒的過程。通過國際民用飛機轉包生產的歷練,優質、準時、低成本的理念在成飛深入人心,員工的工業文明素養得到提升。

  在曾任成飛副總工程師的陸英育看來,是改革開放推動了這種意識的覺醒。作為殲7E型機總設計師,陸英育親歷了殲7系列機型在國際市場的起起伏伏,在與外國客戶、供應商的合作中真切感受到:用戶有什麼需求,我們就要按要求改。

  陸英育記得,一位外國飛行員在試飛了殲7MG型機後對他說:“飛機非常好,操作反應非常好。”為了推動殲7MG飛機的出口,他往客戶方飛了9個來回,也正因為這種磨合、改進,成飛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經過航空工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他們一步步開創軍機外貿出口的新局面,以殲7M、殲7P為代表的外貿機開始享譽世界。

  向世界亮出中國航空工業的“名片”

  千萬不要以為改革開放只給了成飛賺錢的機會。在“向市場要市場”的過程中,這家老牌航空企業虛心向世界學習,始終不忘航空報國的初心。正如老廠長侯建武說的,成飛要有點“壓秤的東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