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目前,我國畜產品市場供應充足,肉類和蛋類人均占有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畜禽養殖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的同時,也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環保壓力大、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該如何破解呢?
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飼料生產大國。2017年,我國工業飼料產量超過2億噸,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年產值超過8000億元。飼料工業由大轉強、由大轉優的奮進,正在推動飼料供給轉型。從鄉村振興的整體態勢上看,蓬勃興盛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正在推動畜禽養殖業轉型。
飼料工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
呼喚建設綠色飼草料生產、加工和經營體系
儘管我國飼料工業成就巨大,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飼料工業面臨的這個突出問題,在產業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在產業功能上表現為效能發揮不充分。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工程院院士李德發在出席2018中國飼料工業展覽會上這樣分析。
推進飼料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綠色飼料原料保障能力。綠色飼料原料保障能力需求一直在膨脹。目前,我國每年直接使用40%—50%的原糧,轉化玉米等能量飼料2.3億噸。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說,玉米作為能量飼料,雖然有替代品種,但替代比例有限。當前,玉米階段性供過於求,但從長期看,受消費結構升級和玉米深加工等需求影響,供求形勢依然偏緊。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糧改飼,鼓勵以養定種、草畜結合,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但從現階段飼料原材料供給結構看,作為蛋白飼料的大豆,進口依存度仍較高。李德發建議,要推進“糧改豆”,提高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強大豆等蛋白飼料原料生產能力,補齊蛋白飼料原料短板;同時繼續擴大糧改飼規模,引導發展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