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90後“海歸”回鄉當農民
http://www.crntt.hk   2018-05-27 11:09:57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1992年出生的師鵬飛到英國利物浦大學學習時,村里人覺得他至少也能到大城市找份工作甚至留在海外,可沒想到,他畢業後卻回村當了農民。

  新華社報道,師鵬飛所在的河南省尉氏縣崗李鄉獨樓馬村是中國中部的一個傳統農業村落,曾經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為主。2014年,畢業歸國後,師鵬飛先是流轉了村里的100畝地搞散養豬和蔬菜大棚,結果之前從未搞過農業的師鵬飛賠得一塌糊塗。

  “當時回鄉搞農業,自己心里也沒譜,但總覺得農業有潛力。在歐美國家,農業標準化和集約化程度很高,而中國這方面做得還不夠。村里還是傳統種植,效率和附加值都很低,我想改變這些。”師鵬飛說。

  隨著中國工業的大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向城市,一度造成了農村的“空心化”,甚至在部分地區出現“撂荒”現象。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農民,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大多選擇定居城市。

  師鵬飛當的農民跟村里的“老農民”不一樣。學習工商管理的師鵬飛2015年下半年開始調整,“得先配團隊,收攬懂農業的人才。”師鵬飛高薪聘請了廣東海洋大學畢業專攻澳大利亞龍蝦和台灣泥鰍養殖的王勇、動物防疫中專畢業的22歲小夥兒盧萬衝、食用菌專家黎天明、農業管理專家趙子旭,這些團隊成員年齡都在40歲以下,正值幹事創業之年。

  現在,師鵬飛已經流轉了1600畝地,掌握了澳大利亞龍蝦和台灣泥鰍的育種技術,此外,蘑菇已是供不應求,大棚葡萄、櫻桃等觀光農業產品也欣欣向榮。師鵬飛的農場從去年開始盈利。

  “流轉土地的租金是1500元每畝,如果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不面向高端市場,根本顧不住本。”師鵬飛說,“我的目標是將農場打造成農業科技企業。”

  農業部數據顯示,目前,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經超過1400萬人。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2000萬,他們成為現代農業先導力量,不僅有力地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等問題,而且將擎起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旗。

  現在,獨樓馬村以及周邊幾個村的老人、婦女等閑散勞動力都成了師鵬飛農場里的農業工人,工作一天能收入80到100元錢。看著師鵬飛的農場搞得這麼紅火,許多村民們誇他是個“大能人”,甚至還有兩戶農民模仿他也搞起了家庭農場。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