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國團”7日發聲明表示,在法院未判決前,黨產會不能沒收人民,並在各活動中心降半旗1天抗議。(照片:“救國團”提供) |
中評社台北1月7日電/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認定“救國團”名下61筆土地建物及13.9億餘元為不當取得財產,應移轉為公有,另追徵新2.4億餘元。“救國團”不服,聲請停止執行,最高行政法院6日認定,“救國團”即使本案勝訴,也可取回不動產及現金,裁定駁回“救國團”暫停移轉公有的聲請。“救國團”7日痛批最高行政法院附和黨產會之惡意,是蔑視及踐踏人民受“憲法”所保障的財產權、生存權與結社權,更嚴重違反“憲法”中的禁止侵害過當原則,似有政治斧鑿痕跡,今日各活動中心降半旗ㄧ日,以表示“救國團”沈痛的抗議。
“救國團”7日發布新聞稿強調,黨產會於2022年7月26日作出行政處分,移轉“救國團”61筆不動產為公有、移轉及追繳遠超過“救國團”所能負擔的現金16.35億元。這項處分形同要消滅“救國團”,乃緊急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原裁定,停止執行61筆不動產的移轉,但不停止執行現金16.35億元的移轉,理由是即使將來黨產會敗訴,政府賠得起。黨產會不顧仍在停止執行的救濟程序中,便將原處分移送行政執行。“救國團”提起抗告,希望可進一步停止執行現金16.35億元的移轉。最高行政法院卻於昨日自為裁定,廢棄原本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命停止執行的部分,進一步將“救國團”的停止執行聲請全數駁回。
然在“救國團”是否為國民黨附隨組織?”,以及“財產是否為不當取得?”等二項訴訟都尚未有法院判決之際,最高行政法院卻附和黨產會之惡意,忽視“救國團”舉證歷歷之事證,自為裁定逕為移轉公有,造成“救國團”業務急速萎縮,人員遣散之風險,是蔑視及踐踏人民受“憲法”所保障的財產權、生存權與結社權,更嚴重違反“憲法”中的禁止侵害過當原則,似有政治斧鑿痕跡。
“救國團”指出,尤其黨產會命移轉及追繳現金16.35億元,讓安全庫存資金僅剩1億餘元的“救國團”完全無法應付,勢必面臨需將原本妥善經營的營運據點關閉、解散資遣員工,以供拍賣執行的問題。
繼續下去影響到的是員工將何去何從,近7,000個家庭生計將出現問題,達到嚴重侵害人權程度外,每年服務消費者約1500萬人次、弱勢族群約300萬人次均將終止服務,傷害社會大眾莫此為甚,必影響社會安定。
“救國團”強調,在民主國家,行政機關要沒收人民財產,必須要握有嚴格證據且需經法院判決確定。在附隨組織訴訟及不當取得財產訴訟都尚未司法定讞前,迫不及待就將財產處分移送行政執行,甚至不容停止執行,任由行政高權隨時強勢沒收“救國團”經政府證實為合法的財產(按“行政院”、“內政部”、“教育部”均以公函證明“救國團”財產是正當取得),根本是消滅“救國團”,這不是轉型正義,而是轉型不正義。
“救國團”質疑,黨產會溯及既往70年沒收“救國團”的財產,並要“救國團”自證清白,而“救國團”已舉出各種政府證明-“救國團”不是國民黨附隨組織”,財產取得正當合法,為何黨產會不加理睬,又不說明不理睬理由? 同時“救國團”員工不是加害人,沒有侵犯人權,只是單純的為“國家”、社會大眾、弱勢族群服務。黨產會不應該侵奪他們的工作權、生存權,因為這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基礎,也是人權價值的自我實現。
“救國團”說,再者,黨產會所提出之證據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如何能成為沒收人民財產之嚴格證據?更何況,是否為附隨組織案尚未經第一審法院言詞辯論,黨產會即作出沒收財產的行政處分,並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強制執行,如因此讓“救國團”關門,人員遣散,辦公場所被拍賣,等到法院判決不是附隨組織,須歸還“救國團”財產時,請問“救國團”如何回復原狀?正猶如一隻綿羊被一隻野狼吃掉且消化了,請問這隻綿羊如何回復原狀?這是民主國家可能發生的事情嗎?這種行為符合轉型正義的目的嗎?
“救國團”表示,蔡英文於九合一大選後檢討重點之一是,執政團隊必須謙虛以對,以協商來降低對抗,縮小差異。但黨產會與最高行政法院的作為徒然製造對抗和擴大差異,完全反其道而行。“救國團”認為,此事顯示台灣民主已死、司法已死,為表示哀悼,“救國團”決定,今日各活動中心降半旗ㄧ日,以表示“救國團”沈痛的抗議。
“救國團”強調,“救國團”對眾多台灣4、5、6年級生來說,跟著“救國團”上山下海,合唱校園民歌,共同塑造一段美好的回憶,這是幾代人共同參與的歷程與記憶。70年來,“救國團”不分黨派、階級、宗教、性別,培養出許多人才,協助政府鍛鍊年輕人健壯的體魄,培養愛國的情操,積極的人生觀,相信“國人”均有目共睹,不管政黨如何輪替,均應值得任何執政者尊重及珍惜。或許黨產會不在意,但這是很多人的寶貴回憶,不容黨產會以意識形態完全抹煞。政府應借重“救國團”,讓這麼正派、優質的教育和公益團體,能持續為台灣下一代的健康、快樂而打拚,讓台灣充滿和諧、正向的力量,這才是多數民眾對政府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