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據新華網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5日在總統府愛麗舍宮會見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雙方討論了“潛艇危機”後兩國如何恢復互信等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法美恢復了對話,但這一事件讓法國進一步認識到美國並不尊重盟友利益,也進一步反映出兩國之間的深層次矛盾難以化解。正如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所說,“危機並未結束”。
怒氣猶存
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上月宣布建立新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澳將與美英合作在澳建造核潛艇。與此同時,澳方撕毀與法國海軍集團簽訂的數百億美元潛艇大單。法美關係因此出現裂痕,法國痛批美方“背後捅刀”,甚至一度召回駐美大使。
為緩和矛盾,美國總統拜登日前主動與馬克龍通電話進行溝通。法國媒體說,布林肯此次訪法,一是為了繼續圍繞相關議題與法方商談,二是為法美兩國總統10月底在歐洲會晤打前站。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法國政府對布林肯此次來訪進行了“冷處理”。
布林肯4日抵達巴黎,但勒德里昂當天先與歐盟其他成員國外長交流並協調立場,次日才與布林肯會面。法國外交部發言人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法美關係擺脫危機需要時間,美方不僅需要作出承諾,更要拿出“具體行動”。
雖然馬克龍5日會見了布林肯,但這次會見起初並沒有安排在總統的計劃日程裡。勒德里昂同一天上午與布林肯會談後,沒有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也沒有向媒體宣布會談成果。
法新社指出,布林肯此次在巴黎經歷的“冷遇”與他6月訪法時受到的熱情接待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法國對美國“怒氣猶存”。
認清面目
法國專家認為,此次“潛艇危機”令法國遭受了巨額經濟損失,也讓其進一步認清了美國等盟友的真面目。
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院國際問題專家巴泰勒米·庫爾蒙指出,美英澳宣稱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是為了加強印太地區的“多邊主義”,但結果卻是排擠法國,疏遠新西蘭,多邊主義反而遭到了破壞。而且,美國和澳大利亞用核動力潛艇取代法國的常規動力潛艇,這一做法將加劇印太地區的軍備競賽風險。
法國歷史學者讓-路易·蒂埃羅在《費加羅報》上撰文說:“(美國)冠冕堂皇地強調多邊主義和盟友之間的團結,但實際上依舊根據自身利益決定一切,仍然是‘美國優先’。”
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帕斯卡爾·博尼法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法國必須擺脫對美國的“天真幻想”,“必須看到我們雖然和它有同盟關係,但在經濟領域,美國是一個不惜使用不公平手段的競爭對手”。
破鏡難圓
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在印太戰略還是北約問題上,法國近年來堅持推動“歐洲戰略自主”,試圖讓歐洲擺脫對美國的戰略依賴。這次“潛艇危機”反映出的正是法美在地緣政治上的深層次矛盾。
法國歐洲展望與安全研究所所長埃馬紐埃爾·迪皮伊認為,“潛艇危機”表明法國在印太地區被邊緣化,同時也引發歐洲對自身防務問題的反思。“美國的背信棄義意味著,歐洲必須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團結起來。”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蒂埃裡·德蒙布裡亞爾說,法國應積極推動“歐洲戰略自主”,必須與歐洲盟友找到真正的共同戰略利益,絕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作為前車之鑒,“歐洲人必須看到,美國40年來在中東所犯的錯誤已經嚴重削弱了歐洲”。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國際關係專家貝特朗·巴迪指出,拜登在競選總統時曾承諾“重塑美國的外交政策”,但這次“潛艇危機”讓法國認識到,這種“重塑”對歐洲不利。可以預見,歐美關係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