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行政效能方面。過去說“投資不過山海關”,很大問題就出在政府職能低效和政商邊界不清上。作為同樣市場經濟發育晚、市場化程度較低的西部地區,不必諱言,在這方面恐怕也有同樣的病灶。不能冀望於“放管服”改革一勞永逸,各級地方政府要始終以利企便民、打造服務型政府為著力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有為而不懶為、慎為而不亂為,鋪路而不堵路、拆墻而不築墻,以政務環境的改善為打造近悅遠來的營商環境加分、賦能。
三是產業生態方面。對於資本來說,判斷一個地區的營商環境好壞,當地的產業生態通常是重中之重的考量因素。如果產業鏈條完整,上下游循環通暢,金融、物流、人才等配套服務完善,那就意味著企業對未來的經營成本、市場銷路等不用有過多顧慮。因此,作為地方來說,尤其要在發展產業集群上下功夫,在建鏈強鏈延鏈補鏈上下功夫,增強產業發展的互補性、集約性、規範性,推動產業發展的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產業體系越健全、循環越暢通,在營商環境上就越有競爭力、影響力,進而形成要素、資源集聚的滾雪球效應。
四是價值理念方面。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信用經濟,其核心就是規則意識、契約精神。越是市場經濟的後發之地,經濟活動的隨意化、人情化就越明顯,但這顯然有悖於市場理念,會增大交易成本、阻礙市場繁榮。作為西部地區來說,優化營商環境,也要從建設營商軟環境出發,大力培植法治文化、誠信文化。要通過政務公開和負面清單等制度設計,減少政府在企業准入、資源配置、市場監管等方面的彈性空間;通過納稅信用貸款、信用積分優惠等政策建立推誠守信的鮮明導向。一旦法治與誠信成為一地營商文化的主旋律,成為普遍的價值認同、行為認同,市場主體對未來能有穩定的預期、充足的信心和安全感,那這個地方就會成為資本、技術、人才等各種要素的“眾趨之地”。
優質營商環境的打造是西部大開發一個繞不開、離不了的重大課題,同時也是一個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西部各地區一定要在改善和提升營商環境上保持足夠的定力、耐心來深耕細作,多極發力、精准施力、持續用力,讓祖國西部在彰顯風光秀美、人文璀璨的同時,也愈加煥發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