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和把握這一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作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同時強調,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正確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為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指明了經濟建設的努力方向。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濟建設實踐啟示我們,只有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緊緊圍繞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國運才能昌盛,經濟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揮其固有的優越性。
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
文章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缺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學習當時蘇聯的發展模式,努力使整個國家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是現實的選擇。但是,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具有較為嚴重的弊端,這些弊端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斷暴露出來,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桎梏。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市場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視。從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市場的作用一步步得到加強。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通過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認真總結,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建立、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和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並運行一段時間之後,一些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一項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歷史性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為了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中國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萬億元,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接近6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正在創造新的發展奇跡。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濟建設實踐啟示我們,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都發揮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