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經濟日報今日發表江春、邢曉東的文章說,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既有外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大和國內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等宏觀層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政策落實不到位、金融服務不能精准對應中小企業實際情況等微觀層面的原因。要想更好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就要從解決金融服務理念、執行機制、服務路徑、服務產品等問題入手,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做好增量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擔保體系、因地因情制宜、完善治理體系,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支撐體系,從而有效保障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第一,調整供給結構,推動中小金融機構和區域金融機構發展。分析起來,供給結構不完善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受諸多原因影響,一些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等難以滿足創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這一結構性矛盾亟待破題。從供給側看,中小金融機構與大型金融機構相比,更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差異化、定制化產品,能夠直接、有效形成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因此,要持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支持區域性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促進民營銀行持續健康發展,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要看到,城商行、農信社、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深耕地方,對中小企業金融需求較為熟悉,對其風險定價和判斷能力也較高,可大力推動這些金融機構立足自身服務區域,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在有效促進小微金融服務精准化、科學化上下功夫,從而更好制定合適的金融產品,更好服務於中小企業發展。
第二,做好增量改革,加快推出有利於中小企業創新的金融產品。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應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增加服務供給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積極建立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推進差別化信貸准入和風險控制,還要發展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中心,為技術所有者、各類投融資機構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服務,幫助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模式設計、渠道篩選;既要構建知識產權評估、金融服務、交易處置等一體化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體系,還要支持保險機構針對科創型企業開發產品研發責任保險、關鍵研發設備保險等產品,從而精准滿足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
第三,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作用。資本市場是成熟經濟金融體系的中樞,是服務實體經濟、增加財富管理渠道和提升人民獲得感的重要抓手。要提高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有效性,建設一個運營規範、高效、適用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題中應有之義。可考慮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激發市場活力,滿足經濟發展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要落實好各層次市場差異化定位,建立健全轉板機制,使不同市場不同企業在股權融資上更好匹配。要完善中小企業股權市場,引導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健康發展。此外,還要深刻理解中小企業發展客觀規律,深入了解不同產業、不同區域、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業融資的訴求和困難點,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差異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