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青年國家意識培養途徑和方法
http://www.crntt.hk   2019-05-26 00:08:20
  中評社╱題:香港青年國家意識培養途徑和方法 作者:何文(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助理

  近年來,香港“本土主義”甚至“港獨言論”甚囂塵上,這其中,青年成為主要參與力量。大量調查顯示,香港青年“國家意識”缺失,“身份認同”混亂。中央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嚴肅指出:“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都是對底線的觸碰,都是絕不能允許的”,明確指示“要注重教育、加強引導,著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演變趨勢

  香港曾以移民居多,他們普遍缺乏歸屬感,存有過客心態,衹是把香港當作暫時的落腳點。加上英國既不希望港人有太強的“中國情結”,也不希望港人有太強的“英國情結”,於是港英當局長期在港實施“疏離教育”,淡化、迴避政治、國家、民族等議題,蓄意以社會代替國家,偏重經濟教育,鼓勵港人漠視自身的族群、民族、國家等問題。

  上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回歸”議題的臨近,港英政府一方面通過打擊腐敗、改善民生,提高自己在港人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加大力度限制港人愛國活動,公民教育也以空洞的普世價值取代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導致港人逐漸對祖國缺乏瞭解,“國家意識”淡漠。

  祖國內地改革開放以後,越來越多的港人到內地從事經貿活動,參與兩地文化、教育、科技與學術交流合作。他們親眼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面貌,感受到祖國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發生的深刻變化,對國家的認同感有了提高。

  香港回歸初期,接連遭遇亞洲金融危機、SARS等衝擊,在中央政府及時關懷下,香港經濟克服了種種挑戰,保持了繁榮穩定,民眾對中央政府的好感度和對國家的認同度也保持在不錯的水平,期間雖然發生了“反23條立法”的大遊行,令這些指標出現波動,但隨後逐漸緩和,在2008年前後達到一個高峰。

  然而,近年來隨著宣揚“本土”、激進甚至暴力的聲音和組織的冒起,香港青年身份認同再次面臨嚴峻考驗。不同機構針對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身份認同所做的民調均顯示,“香港人”認同上升,“中國人”認同降低,而在年輕人中,這種趨勢尤其明顯。

  二、原因探析

  1、歷史、經濟、政治多重因素作用下,“本土”意識萌芽,身份認同出現混亂。

  歷史層面,上世紀80年代香港進入過渡期後,英國一方面害怕數以百萬計的香港人湧入本國“壓沉英倫三島”,因而不肯給予港人“英國人”身份;另一方面,英國也採取了種種措施遏制港人的“中國人”認同。加上內地解放戰爭及歷次政治運動中很多對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心懷不滿的人員來到香港。種種因素結合產生並鞏固了香港的本土意識,形成了對“香港人”的歸屬認同。

  經濟層面,長期以來,香港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均大幅領先內地。隨著內地經濟快速增長,大批內地民眾赴港旅遊購物。這一方面刺激了港人“優越感”,另一方面大量內地遊客帶來的物價上漲、城市擁擠、公共環境和秩序下降等問題也確實存在。這些問題經過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放大後,直接影響了青年對祖國內地的觀感。

  政治層面,一度泛政治化的社會氛圍對青年的身份認同影響巨大。少數人罔顧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的政治地位,充分利用香港社會高度自由的環境,推動香港向泛政治化的方向發展。而種種泛政治化的炒作中,青年往往被推向前台,充當排頭兵。反高鐵、反國教、反“雙非”、反“水客”、“占中”……更為嚴重的是,本應“傳道授業解惑”的學校和教師也加入其中,在大量事件中,部分學校和教師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2、後物質主義①傾向日益明顯,年輕人價值追求更高。

  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做的一項研究指出,香港青年呈現物質主義與非物質主義並重的特點。而後物質主義對“異議青年”的影響十分顯著——後物質主義傾向越強,對社會政治議題批判得越激烈,“香港人”認同越高(80%)、“中國人”認同越低(10%)。

  香港青年協會2016年4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年輕一代為何出現悲觀情緒》也指出,“青年比老一輩的人有較強的後物質主義。青年在物質豐裕的環境下成長,在物質有保障的前提下,他們會轉向渴望追求其他的東西,如自由、民主、環保等”,“年輕人的心態不同了,以前人們衹是想工作、事業、前途,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是高層次的價值觀,社會要公平公義,政府要問責、要向市民交代”。

  3、青年“貧窮”問題嚴峻,缺乏向上流動機會。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關於青年貧窮的資料,若把收入少於或等於同組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的住戶定位貧窮戶,以家庭收入中位數一半定為貧窮線,15-24歲青年貧窮率從2001年的15.9%,上升至2010年的19.3%。社會福利署資料也顯示,2014年全港15-24歲綜援受助人為34,226人,占該年齡組別人口的4.0%;25-39歲受助人為28,893人,占該年齡組別人口的2.0%。香港青年協會一項關於社會流動的調查顯示,近六成(58.1%)市民認為,今天香港年輕人的事業發展機會比他們的父母一代差;過半(52.0%)認為當今社會給予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還有調查顯示,15-24歲年輕人從事工資較低的服務及銷售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由1991年的21%上升至2011年的34%,反映青年職業出現向下流動的情況。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