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澳門回歸二十周年:成就、挑戰與展望
http://www.crntt.hk   2019-12-30 15:59:27
劉成昆
李小勤
 
  劉成昆:澳門需加強打造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我想談談澳門科技發展的現狀與前景這一議題。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不斷演變的今天,縱觀世界著名創新城市和地區的發展歷程,可發現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城市綜合競爭力,而城市綜合競爭力歸根結底又源自於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

  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世界和亞洲重要的國際城市,自1999年回歸以來,經濟增長迅速,然而波動性亦較大且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如何利用自身獨有優勢在大灣區城市群中發揮引領、支持、輻射、聚合作用,將關係到澳門在華南、中國、亞洲、葡語國家和地區及全球的定位和可持續發展。

  我和研究團隊通過構建科技創新指標體系,將澳門與國際創新城市樣本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樣本進行比較,以發掘澳門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從而為澳門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協同創新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以“全球創新指數”的框架為主,在參照“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檢測報告”、“中國創新指數”、“國家創新能力指數”等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科技發展的實際,兼顧資料的可獲得性,構建了“科技創新指標體系”。“科技創新指標體系”由三個層級組成,包含6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和31項三級指標。一級指標中包含制度、人力資本和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科技和知識產出。從研究方法上,採用熵值法對科技創新指標進行計算,具體計算過程就不作介紹了。

  我先談一談澳門科技創新能力在全球城市的位置:通過重點選取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 20 個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作為重點評價對象,例如紐約、悉尼、多倫多、首爾等,研究得出澳門當前的科技創新能力在所選取的20個樣本城市中位列第18名,與倫敦、北京、紐約等第一梯隊城市仍有較大的差距,但正逐漸接近台北、首爾等城市,並已超過馬德里。

  通過對20個樣本城市具體指標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到全球科技創新城市6項一級指標評價結果。制度方面。可以發現澳門在監管質量的表現已與倫敦、香港、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創新城市較為相近,但在法治環境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通過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的商業法律法規,提高投資者對於財產權、合同執行質量的信心,以優化法治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與刺激企業科技創新發展。

  人力資本與研究方面。可發現國際上公認的創新城市在人力資本與研究方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徵:一是世界知名高校數量與綜合實力強勁,二是R&D研發強度較高,三是科研人員與科研人才儲備充足。澳門在上述三項指標方面與世界著名創新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首先,澳門在大學指數方面遠低於倫敦、北京、紐約、香港等城市,在今年9月11日發佈的2020年世界高校綜合實力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排行中,澳門有澳門科技大學與澳門大學兩間高校入圍,其中首度躋身排行的澳門科技大學的科研實力提升較為顯著。目前澳門的綜合實力已與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等城市相當,但全澳高校綜合得分約為第一名倫敦的2/5和香港的1/2,高校整體綜合實力亟待提升。其次,全職科研人員比例不到香港的10%,一方面是因為修讀科技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當前澳門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相關科技產業比重較低,缺少相應的就業機會,最後人才交流就業的管道也尚未完全打通。澳門可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在積極推進產業多元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高端人才引進鼓勵政策。

  基礎設施方面。與倫敦、紐約、柏林、香港等科技創新城市相比,澳門在ICT普及率(在固定/行動電話使用及家用電腦/互聯網普及度)與ICT利用率(個人互聯網使用率及固定/移動寬頻使用率)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市場成熟度方面。澳門當前城市GDP體量較其他科技創新城市處於較低水準。澳門與香港一水之隔,享有相似的優越地理位置與金融市場時差優勢,有打造成為世界經貿活動樞紐的天然潛力,但澳門金融業的發展受限於本地經濟規模小,引資能力弱,市場範圍十分狹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黃金與證券市場也主要以香港市場為重要依託。澳門未來可效仿香港的經驗,一方面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GDP;另一方面在做大做強本土企業的基礎上,鼓勵境內外企業來澳發展,推動金融開放性。結合澳門“中葡金融服務平台”角色,全力推動包括融資租賃、中葡人民幣清算和財富管理在內的“特色金融”產業發展,並逐步豐富“特色金融”內涵,或效仿“滬港通”、“深港通”與“債券通”的成功經驗,在保持開放的國際制度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澳門與內地經濟的深度融合。

  商業成熟度方面。香港、新加坡、阿姆斯特丹的FDI流入淨值佔比穩居前三位,這與其開放的金融政策與較為成熟開放的資本市場密不可分。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場亦起到了顯著的人才集聚作用,吸引了眾多高端人才,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構建了“吸引人才——城市發展——進一步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環。但目前澳門的高素質人才儲備與外商直接投資水準嚴重不足,制約了澳門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科技和知識產出方面。可以發現:在新增企業數方面,北京遠高於其他城市,地區的創業表現極為強勁,環渤海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極大地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此外得益於地區中的知名高校,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科技論文產出優勢明顯,為新知識的產品實體化奠定了基礎;最後在產出效率方面,紐約的新知識溢出效應較為明顯,而香港與新加坡的產值產出效率較高,阿姆斯特丹的資本溢出水準較高。這些都是澳門可借鑒加強的方向,澳門應重視高校科研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提升高校的科研產出水準;並完善鼓勵性政策,刺激地區創業與新科技產出的應用。

  我還對澳門科技創新能力在大灣區城市群的位置進行了比較。從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科技創新排名來看,澳門位列第五。深圳的綜合科技創新能力遠高於大灣區其他城市,屬世界一流水準,尤其在人力資本指數、科技知識產出方面排名第一。香港緊隨其後,在金融市場建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近年來佛山、東莞、惠州等城市注重科研與製造業融合,亦在科技研發方面有一定的進步。但總體而言,除香港、深圳外,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的具體指標仍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創新機構缺乏和創新環境欠佳制約了澳門、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城市的創新能力。

  在制度方面,大灣區坐擁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並適用“一國兩制”政策,在制度上與中國內地有一定差異性。從制度指標下的相關三級指標排行可看出,澳門在法治方面較大灣區其他城市仍有提升空間,與全球排名中反映的情況相似。

  在人力資本與研究方面,深圳研發強度排名第一,珠海次之,其後是佛山、廣州與東莞,而澳門排名最末,可推斷出研發強度與研究機構不足是制約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區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扶持與回歸二十載澳門高等教育取得的長足進步與積纍,目前澳門的高校科研實力有了快速的提升,澳門高校綜合實力得分(35.55)已基本與位列大灣區第二名的廣州(39.47)的相當,其中將“質量”與“創新”作為大學發展核心要素的澳門科技大學的創新性改革經驗可作為提升澳門本地高校綜合實力的範例。

  在基礎設施方面,可看出澳門在互聯網利用率與物流表現指數方面與其他城市有一定差距,仍有待提高。

  在市場成熟度方面,澳門與香港較中國內地城市在適用稅率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同時由於澳門本身的金融業發展較為遲緩,且澳門本土私營企業數目較其他城市要少,私營部門的信貸佔比不及其他城市。對此,一方面可通過優惠鼓勵政策刺激創業,另一方面需加強金融服務業建設。此外,通過上市公司市值佔比與城市GDP的比較可以看出,較金融產業與資本市場較為發達完善的香港與深圳,澳門的資本市場建設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在商業成熟度方面,澳門總體低於大灣區其他城市與中國內地平均水準,科研人才儲備與引資能力均排名末位,需重視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優化產業機構,並加強營商環境與金融市場建設以更好吸引外資進入,可將加強與內地市場的經濟融合作為前期的工作重點。近年來澳門已建設了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亦為港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打通了政策的綠色通道,為澳門科技創新研發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澳門整體研發實力較香港、深圳、廣州等地仍有較大差距,可積極鼓勵企業與高校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地區研發綜合實力。

  在科技知識產出水準方面,澳門整體弱於香港與中國內地平均水準,亟待提升科技產出質量與數量。同時澳門經濟的整體活力不及其他個城市,年新增企業數在大灣區城市中排名最末,可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地區創業。

  總的來講,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大灣區內,澳門科技創新能力排名基本靠後。未來可通過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與營商環境建設、推進資本市場開放、提升科研產出效率與積極培育高端科研人力資本幾個方面入手,打造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李小勤:文創產業是澳門未來重要生長點 

  今年是澳門特區回歸祖國20周年。20年來,澳門特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澳門人均GDP由1999年的1.5萬美元漲至2018年的8.3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盧森堡。澳門的驕人成績,也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典範。澳門當然也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去改進的地方,比如單一產業能否多元化。

  2019年2月,中央政府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建設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經濟上,可以為國家更高層次的國際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搭建新的平台。在社會上,有利於構建粵港澳居民美好的生活圈,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政治上有利於協調三地多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分工,鞏固"一國兩制"的國家政策。 

  大灣區的建設無疑為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許多發展和工作機會。同時,聚集於這一地區的高校也提供了人才儲備。然而,這畢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挑戰與機遇並存。年輕一代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他們準備好了嗎?因此在2019年3-4月份,我們在網上發佈了調查問卷,針對大灣區就讀的大學生,尤其是澳門的大學生。一共完成了264份問卷,其中210份主要來自在澳門就讀的大學生。這個研究雖然不具有嚴格的廣泛代表性,但仍然不乏積極的參考意義。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心態越開放、自信的人群,對大灣區有關政策、培訓或實習的信息都是越持積極態度,也更願意投入有關的實踐。不過,在大灣區政策的瞭解程度的小測試中,我們卻發現澳門的大學生得分明顯低於香港地區就讀的大學生,與大灣區其他地方得分相若,然而他們平均正確率均不超過40%,澳門則僅僅30%。這也提醒我們,在澳門的大學生中有關政策的宣講與推廣仍然有很大的推進餘地,也是提升本地人才的競爭力的一個要求。

  仍然以身邊的大學生為例。澳門大學的學生戲劇社剛剛參加深圳南山的戲劇節,他們的劇名《苦盡甘來》,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以祖國70周年與澳門回歸20周年為主題,歌頌上一代艱苦奮鬥,下一代的繼續傳承。主創人員都是本澳的年輕學子,演出受到觀眾和主辦方高度好評。這個劇社成員以“一己之力”,在過去數年中幾乎沒有申請到有關部門的任何資助,他們未來更有計劃走進大灣區乃至全國巡演。這個例子也反映出,在澳門這個小社會中,文創人才與年輕人的成長日新月異,他們的行動力與自信心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迅速成長。澳門如何保持與發揮本身的獨特優勢,比如廣義的文創、藝術產業,由於並不主要受制於科技、硬件等的高門坎,而本地又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肥沃土壤、創作自由等優勢,是澳門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生長點。

  2019年對澳門具有特別的意義,既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20周年,這座小而美的古老城市也將迎來新特首。澳門過去的20年發展翻天覆地,當然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僅僅就以上的研究與個人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澳門在人才教育、政策推廣、乃至政策實施的跨部門合作上有很大的空間。政策實施的協同高效,是走向灣區的重要前提。澳門的市場小,文創產業的發展必須突破這個局限,才有旺盛與持續生命力。政府已經在經濟適度多元化的路上努力著,剛剛結束的夏季的文化局主辦的“藝文匯澳”就取得很好的社會反響,這可以說是“請進來”的重要實踐,而大灣區恰恰是給澳門提供了一個空前的發展平台,如何鼓勵、協助本地人才走出去與灣區其他地區合作,增強自信,不負契機,乃是新一屆政府的一個重要且美好的使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