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微信小程序,店裡的顧客可以直接選擇心儀的食物點單,在家的顧客可以搜索最近門店叫外賣,小吃店業主也能在上面購買面粉、年糕等地道原材料,等待快遞從嵊州配送到全國各地。“目前上架的500多家小吃店、原材料供應商都經過嚴格審核。”益嘉公司負責人周斌說,這也助力了嵊州小吃邁向標準化。
有人在用新技術為傳統小吃“添翼”,也有人試圖用工業化路徑開辟新天地。小吃辦主辦的交流會上,深耕速凍食品供銷領域近20年的史華鋒與做了10多年小籠包的相小平一拍即合,合作創辦了鮮鋒食品科技公司。
相小平負責讓小籠包經過零下18℃速凍,還能保持原汁原味,史華鋒負責找廠房、購置冷凍設備、打開超市等銷售渠道。不到兩年時間,公司員工從兩人擴展到30餘人,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飲食習慣,傳統小吃就會有大市場。”史華鋒說,目前在嵊州,像他們一樣的冷凍食品企業已有13家。
當企業在為產值突破欣喜不已時,小吃協會的“土專家”也在為百花齊放的小吃產品種類、口味研發成果而得意。如今,行走在嵊州各大小吃店,除了傳統的小籠包、炒榨面、炒年糕,還能嘗到三角餃、油醬大包等新式點心。而單單小籠包一個種類,“剡為面”“錢餘昌”等老店也玩出了新花樣,開發了黃酒小籠、抹茶小籠、桑葉小籠等口味,提升了鄉土小吃的“吸睛”能力。
王哲說,創新一旦開始,其實就和變化一樣,很難停得下來,“到明年再來,肯定會有更多新氣象。”
師傅外出 家鄉發展能搭上車嗎?
從2006年開始,嵊州農民培訓學校校長李康義每年都要免費為500名左右嵊州人開展小吃培訓。培訓補助從最初的每人300元提升到了如今的每人700元。
“小籠包製作班最受歡迎,學完就能立馬開個早餐店。”據李康義介紹,截至目前,他們已累計開班150多期,共有8500餘名學員參加培訓,從2017年開始,為方便在外嵊州人提升廚藝技能,當地還選派教師前往寧波、雲南、貴州等地開展培訓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