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後的非塑膠即棄餐具替代品質量也成為“城中熱點”。環境保護署成立的“綠色餐具平台”4月25日召開展示會,邀請4間餐具供應商展示使用環保餐具。大部分示範餐具都可正常使用,但有供應商在示範用竹刀叉切牛扒肉時,竹叉“1分鐘內斷2次”,直到使用第三支竹叉才能順利完成切肉,被網友笑稱“公關災難”。也有餐廳受訪表示,已轉用可降解的粟米澱粉環保餐盒,但裝魚類等大件食物則仍需使用塑膠餐盒,因為量較大的塑膠餐盒現時仍未有合適的代替品。
筆者觀察,一方面,社會對於替代品的使用感受不算非常滿意,例如用紙質吸管無法刺穿杯裝飲品的膠膜;紙質餐具在熱飲及湯水中變形;木餐具無法承重切肉等等。這體現環保餐具仍處於起步階段,政策比配套“走更前”,配套尚未跟上需求。
另一方面市民對於替代品的安全性仍然有疑慮。例如,紙質或其他材質餐具,是否有完善的耐熱性標準,是否會遇熱、遇液體融化變形過程中釋放某些物質?正如有受訪者對香港報章所言,“畢竟塑料的標示較為明確,但對替代品的性質就並無瞭解。”就最近網上掀起一些有關環保餐具衛生安全問題的討論,一般人難分辨真假,包括紙質及木質餐具的黴變問題、環保餐具表層是否添加不健康化學物質等等,當局必須高度重視,適時進行澄清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