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論壇發表主題演講(中評社 盧哲攝) |
以下是主題演講全文:
很高興團結香港基金主辦今次論壇,亦正如Dr Lee(李正儀博士)剛才說,我實在非常榮幸能夠和這麼多位經濟學界、商界翹楚一起探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政府以多元方式造地,藉此改善民生,並推動香港的持續發展。社會對此工作有期望,但我們亦很明白有不少聲音,對政府以至市場就各項造地項目和相關融資經濟表達關注。今日論壇焦點正好是造地發展及相關融資經濟議題,藉著今日各位重量級嘉賓、學者的發言及社會各界的交流,我深信定能讓我們和社會對造地發展如何推動經濟能有更深的理解,並讓特區政府得以集思廣益,把“造新地、創新天”這個任務做好。
造地發展──超前部署、擴大容量
正如剛才財政司司長提到,我們需要以超前部署、擴大容量的土地策略去造地發展,為香港長遠建立土地儲備。剛才司長也有提到,從長遠宏觀角度而言,我們已鎖定了7300公頃土地的供應來源,超出了《香港2030+》報告預計直至二○四八年約6200公頃的土地需求。大家會問這些需求是如何估算出來,其實我們的估算是經考慮人口增長、經濟增長、更進取的規劃標準,以至各政策範疇的要求而作出的。剛才我提到更進取的規劃標準是重要的一環,因為如果我們希望未來我們的設施、生活和空間,可以優質一點,我們不能假設今日的規劃標準是永遠一成不變。
我們既要有足夠的土地供應總量,當然也要把握好供應的節奏,應對市場的需求變化。考慮到土地開發、平整、基建配套等需時,過程中亦可能遇上難以預見的狀況而在個別項目有所延誤,因此土地供應來源必須多渠道,並橫跨短、中、長期的時空,我們才談得上具備穩定供應的能力,提高政府在土地供應的主導權,因此我們近日時常在大家可能也看到的宣傳片,亦是我們真心的說話──“有地先有得諗”。
我們已採取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當中的土地供應包括一些填海項目、發展新界北的土地、棕地、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檢討綠化地帶土地用途等措施。
其中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計劃是我們兩個重要的大引擎。剛才司長提到在未來10年的“熟地”供應中,有一半也是來自這兩個項目。如果我們看長遠點,由現在到二○四八年,這7300公頃的土地供應總量中,同樣超過一半來自這兩個項目,其中30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1000公頃來自交椅洲人工島。
因應這兩個項目的策略地理位置及各自有其經濟發展的側重點,它們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它們亦同時能與大灣區的整體發展產生協同效應,優勢互補,既幫助我們應對當前香港土地短缺的問題,亦是投資未來,為香港開創新局面,幫助我們更好地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
先談交椅洲人工島所提供的1000公頃全新土地,剛才司長提及它很多策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房地產、樓面、就業職位的容量。我再多談一點關於它的方便性,其實新建成的策略性運輸基建,使這個地點非常四通八達,大家只需少於10分鐘,便能由交椅洲到達中環,與中環核心商業區產生協同效應,完善的交通網絡亦將人工島連結北部都會區,並在15分鐘內連通機場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亦便捷地前往將來洪水橋鐵路站,再接駁鐵路直通前海,所以這些方便都有助吸引跨國及國內企業落戶香港,香港企業亦可以很便利地走進大灣區的各個城市,擁抱大量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