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廷揚:俄烏戰爭看到西方掌控媒體訊息能力
http://www.crntt.hk   2022-03-17 00:24:54
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研究所教授劉廷揚。(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3月17日電(記者 高易伸)俄烏戰爭從2月24日爆發迄今,雙方戰情諱莫如深,台灣輿論與媒體報道完全偏向西方國家,一面倒同情烏克蘭,批判俄羅斯。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研究所教授劉廷揚接受中評社訪問認為,俄烏戰爭讓世人見識到西方國家掌控訊息能力,緊扣“反戰”最高道德價值,再輔以媒體、自媒體混合以“接續方式傳播”,另一邊的聲音,自然會被遮蓋掉。

  劉廷揚說,美國立國243年,僅20多年毫無戰事,若扣除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曾在美國本土發生,唯一最接近的則是“911恐攻”,但其他戰事全發生別國領土上打。當美國出兵攻打其他國家時,美軍被冠上“戰場天使”、“正義之師”,非美部隊則冠上邪惡之名。西方媒體掌控龐大話語權,確實是當前網路時代值得好好深思的議題。

  劉廷揚,1962年生,祖籍江西。台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學士、美國聯盟國際大學(AIU)教育學系碩士、美國國際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法學博士。曾任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系主任、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長,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校長。

  對於西方媒體建構俄烏戰爭形象,劉廷揚認為,台灣因政治與地緣關係,向來習慣採用西方、英語系通訊社媒體內容,包括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彭博社、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等。台灣媒體圈也幾乎清一色這樣的資訊或評論角度。若再加上自媒體Facebook、YouTube、Twitter、IG等,這些商業媒體其實也有自己的企業利益。

  劉廷揚說,當前已是媒體與自媒體“混合存在”的時代,媒體求證基本上是困難的。至於“反戰訴求”已搶先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民眾透過媒體只會看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但烏克蘭做了哪些舉動讓俄羅斯必須不計代價出兵,背後的“動機”似乎並不重要。

  劉廷揚指出,當平民百姓、婦孺死難出現後,會重新強化民眾對這場戰爭的是非判斷。舉例2015年“難民危機”時,敘利亞3歲男童亞藍.庫爾迪(Aylan Kurdi)死在沙灘上影像經曝光後,激起全球社會對於人道救援及難民事件的關注。但在這之前,再多敘利亞成年難民、或憂傷的表情,是很難激起國際社會的反應的。傳統媒體很會掌握這類“關鍵”,而自媒體也差不多掌握了流量技巧。

  劉廷揚提到,如果俄烏戰爭的本質是“侵略”,那俄羅斯發起的軍事行動有沒有包含自衛的成分。大家接收到俄羅斯境內對於“反戰”的訊息,但有沒有支持俄羅斯軍隊的聲音?又譬如美國企業google當時配合某些國家進行“限制言論”的舉措時,他們底下的員工也曾出面抗議過;又或者當年維基解密(WikiLeaks)的斯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披露美國軍方建構監控人民的系統時,這類反抗政府壓迫,希望民眾有“知的真相”時,世人願不願意支持?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