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應注重研究陳列展覽問題。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產品,是開展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的主要載體和手段。近年來,農業博物館的展陳水平持續提高,特別是二十四節氣專題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等在業界及社會引起了積極反響。但從整體情況看,學術研究能力不強、藏品資源匱乏等問題依然制約農業展陳上檔次上水平,應採取針對性措施努力解決。一要從選題入手,重點是打牢學術研究基礎,提高自主策展能力。把握農業展陳發展趨勢,增強預見性和計劃性。加強學術研究,善於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大背景大邏輯下審視農業藏品、重要事件,在設計展陳內容時能夠由大及小,在解讀過程中能夠由小及大。二要從內容入手,重點是傾聽時代呼聲,讓觀眾“願意看、看得懂、記得住”。善於用中華兒女千百年來在農業上的偉大發明與創造說話,用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發展的偉大成就說話,用新時代“三農”發展的生動實踐說話。注重從觀眾的角度謀篇布局,多用觀眾視角的“他(她)”語言,少用辦展方視角的“我”語言。三要從形式入手,把知識性、舒適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注重整體情境構建,既重視展品、內容等“看得見”的硬件,也重視價值定位、情感取向等“看不見”的軟件。
第四,應注重研究服務創新問題。近年來,農業博物館在面向社會服務方面積極努力,湧現出一些觀眾喜聞樂見的服務方式和手段。但是,館方“我要展”和觀眾“我要看”之間有時存在錯位、農耕文明展“以不變應萬變”“就藏品展藏品”等短板和弱項必須改進。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扎實推進農業博物館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突出觀眾導向。摸清現實觀眾及潛在觀眾的群體特征及參觀偏好,建立健全信息雙向交流反饋機制,通過舉辦“農業博物館日”、招募志願者等方式讓觀眾成為農業博物館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二要滋養虛擬空間。用好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化技術,推進農業博物館服務在線化,使實體博物館與網上博物館相得益彰。三要延伸服務功能。營造觀賞、學習、休閑、社交的參觀環境,搭建展陳活動供給與觀眾多樣化需求之間有機銜接的載體。
第五,應注重研究可持續發展問題。目前,國際上博物館業大眾化、產業化、在線化的發展趨勢十分明顯。農業博物館在堅持公益性服務的基礎上,也應積極穩妥探索產業化運營和市場化運作,在提高觀眾滿意度的同時,為自身發展注入新動力。一要開發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推動農業博物館業態創新,為人民群眾提供多維度多渠道文化服務。二要引導民營及非政府組織介入。推動國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政策在“三農”領域落實落地,促進民營農業博物館發展。三要嘗試嫁接農業會展經濟。從農業的特殊性出發,尋找農業展陳與農產品推介營銷等活動的結合點,通過精品展陳推動精品營銷強化精致服務,把展陳活動與農業產業對接。四要培育品牌影響力。建立面向社會與觀眾的整體知識傳播體系、文創產品營銷體系和增值服務體系,實現服務本質,提升品牌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