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規劃是國家保持港澳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 |
中評社╱題:大灣區規劃與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前景 作者:王春新(香港),中銀香港資深經濟研究員、博士
過去40年,香港和內地合作已有兩個版本:前20年為1.0版,核心內容是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帶動本地製造業向內地、尤其是珠三角轉移,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後20年是2.0版,主要方向是藉助CEPA和自由行,令內地向香港開放現代服務市場,使香港從區域生產性服務中心向多功能的全球服務中心邁進。大灣區規劃是3.0版,是由國家戰略推動的,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支撐“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帶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戰略目標為導向,是國家充分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及保持港澳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內地借力香港、同時成就香港的40年。一方面,香港以其所處的獨特地位,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香港也因服務於國家的開放發展,實現了從工業化向服務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成為亞太區最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專業服務中心,可謂互利共贏,相得益彰。正如習近平主席不久前在會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所指出的,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港澳同內地優勢互補、一起發展的歷程,也是港澳日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的歷程。
一、“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
在過去40年,香港和內地合作已有兩個版本:前20年為1.0版,核心內容是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帶動本地製造業向內地、尤其是珠三角轉移,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後20年是2.0版,主要方向是藉助CEPA和自由行,令內地向香港開放現代服務市場,使香港從區域生產性服務中心向多功能的全球服務中心邁進。毫無疑問,這兩個板本都是史詩級的,寫下了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成功合作的壯麗詩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階段、即回歸以來的兩地合作進展和取得的突出成果。對香港而言,兩地深化經濟合作乃是雪中送炭之舉。記得在回歸前夕,由於香港工業大多外移到內地、特別是珠三角一帶,本地經濟活動主要依靠生產性服務業和由資產泡沫帶動的內部需求支撐,但由於香港生產性服務成本不斷上升、跨境交通基建的缺乏、海關手續繁瑣導致兩地跨境貨流不輰以及珠三角生產性服務業迅速崛起產生了分流作用,香港儘管有股市和地產泡沫帶來非理性亢奮的內部消費和投資,然而經濟增長郤出現後勁不足的狀況,1995-1997年平均GDP增速僅有3.9%,大大低於1985-1994年十年間平均的6.4%。回歸後不久亞洲金融風暴襲至,香港更立即陷入有GDP統計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98-2003年六年間平均實質增長不足一個百分點;由於出現連續68個月的通貨收縮,六年間名義GDP更減少8.5%;失業率則從回歸前的2%以下急升至8%以上,經濟社會陷入困境而難以自拔。
在這危急關頭,中央政府及時推出CEPA、個人自由行、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以及推動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等極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加上中國加入WTO促使貿易出現高速增長,使香港的服務經濟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進而迅速擺脫困境。這些政策措施惠及香港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高中低端三類產業。具體而言:
第一,從金融這一高端產業看,回歸以來香港金融業發展十分迅速,2017年香港以當時價格計算的增加值為4844億港元,比2000年勁增兩倍,佔GDP比重從12.8%大幅提升至19.0%,超過貿易業(包括進出口貿易和批發業)成為最重要的經濟支柱,20年來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這主要得益於不斷擴大和深化的兩地金融合作。雖然早在1993年就有第一家內地企業(青島啤酒)來港發行H股,但內地企業大規模來港掛牌還是出現在本世紀之後。到2018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有1146家,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49.5%,內地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和市場總交易額更分別佔到香港股市的三分之二和80%左右,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主體。與此同時,自2004年開展人民幣業務以來,香港人民幣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每日人民幣交易額達到770億美元,超過新加坡的430億美元和倫敦的390億美元,從而建立了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地位。此外,據香港金管局的數字,目前香港約十萬億港元的銀行貸款中,有47%與內地有關。這些都鞏固和提升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使香港從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發展成為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第二,從貿易這一中端產業看,其發展速度絲毫不亞於金融業。香港進出口貿易在2007年超過七千億美元,比1998年增加一倍以上;到2018年又增至11383億美元,比1998年猛增2.2倍,在全球的商品出口排名,從第11位大幅提升至第7位。反觀台灣則是不進則退,在全球商品出口排名從第14位倒退至第18位。如果加上本世紀以來迅速崛起、年交易額逾6000億美元的離岸貿易以及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的空中貨運量,香港在全球貿易和航運中的排位更高,影響更大,更顯現香港作為亞太區、乃至全球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
第三,從旅遊這一低增值、高就業的產業看,本世紀以來香港旅遊業的發展速度,比金融業和貿易業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2017年香港旅遊業創造的增加值(仍以當時價格計算),比2000年猛增2.7倍,佔GDP比重從2.4%,提升近倍至4.5%,也主要得益於內地來港遊客的爆發式增長。2000-2018年訪港遊客從1306萬人次,猛增四倍至6515萬人次,其中內地遊客從379萬人次急升12.5倍至5104萬人次,佔同期香港遊客全部增量的九成以上。這不僅提升了旅遊業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而且繁榮了香港消費市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就業,尤其是為基層人士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2000-2017年香港旅遊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從11.53萬人增加到25.77萬人,17年間增加了14.24萬人,超過金融業的增加8.94萬人,對同期香港勞動就業增量的貢獻高達23.3%,其中主要是由內地遊客帶動的。換增加的遊客比例推算,本世紀以來內地開放自由行等政策為香港旅遊業增加了約13萬個就業崗位,相當於香港全部就業人數的3.4%,否則現時香港的失業率應在6%左右。
上述這些支持香港的政策和行動,衹有在香港回歸之後實行“一國兩制”方針前提下,才有機會真正付諸實施。雖然這些政策都是在深化兩地合作名義上推行的,但國家無疑是站在維護香港繁榮和穩定的戰略高度,去看待香港面對的困難和問題,並採取了一系列極具針對性的措施;回歸後向中央政府負責的香港特區政府,也在各方面都主動積極地做出配合,充分發揮了“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合作成果,最終使香港經濟擺脫困境,且更上一層樓。
從另一方面看,國家在發揮一國優勢、成就香港的同時,也進一步借力香港,促進了內地加快開放發展。以外商投資為例,到2018年底止,內地吸收的香港直接投資纍計達10992億美元,佔內地全部FDI的54.03%,其中自香港回歸以來至2018年底,內地吸收的香港直接投資高達9883億美元,佔四十年來香港對內地全部直接投資的九成左右。換句話說,香港對內地的直接投資,絶大多數是在回歸後發生的,且繼續充當內地外資增長主力軍的角色,對內地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8%。又以金融為例,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及融資,不但建立了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境外最大融資中心的地位,也有助於內地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有力支持了內地的開放發展和市場體制的建立。再以貿易為例,雖然內地對香港的出口佔內地全部出口的比重從1997年的24.0%,下降約一半至2018年的12.1%,但內地對香港出口金額仍從437.8億美元勁增加近六倍至3020.7億美元,對內地出口增長的貢獻達到11.1%;如果加上離岸貿易,香港對內地出口增長的貢獻還要大得多。按照聯合國SNA標準估算,回歸以來僅香港利用國際貿易中心功能帶動內地出口這一項,就拉動內地GDP年均增長0.3-0.5百分點。
二、大灣區規劃:不斷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
現今,大灣區規劃是3.0版,是由國家戰略推動的,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支撐“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帶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戰略目標為導向,是國家充分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及保持港澳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在規劃綱要中,香港被提到逾百次,遠多於其他城市,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深切關懷和高度重視。
再從核心功能看,香港在開放、創新和金融等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且被中央寄與厚望。規劃提出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這些定位都是大灣區其它城市沒有的。這些功能定位,是落實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香港參加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慶賀團時重要講話的具體行動。一方面,中央高度肯定香港在開放、體制、創新和服務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為大灣區乃至全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高品質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規劃也指出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持,需要在深化合作中加以解決。因此,規劃強調打造大灣區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與香港交流合作,協助香港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強發展新動力。具體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全力支持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共同把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科創平台。從大灣區規劃明確打造國際科創中心的戰略定位、發展條件和國際經驗看,創新無疑是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靈魂和第一動力,是影響大灣區發展水準及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也是粵港澳三地在灣區建設中開展合作的最重要領域。未來大灣區將借鑑國際成功經驗,善用兩制之利,充分發揮“9+2”城市協同效應,包括加強科技政策溝通與協調,力求科技手段與科技系統銜接,鼓勵私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一體化的創新創業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跨境交易,提升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支持“港深創科園”加快開發,為大灣區科技企業利用香港市場融資與運作提供便利,合力打造包括“研發—成果轉化—融資—生產—銷售”在內的高科技全產業鏈,以創新驅動打造大灣區發展新動力。
隨著大灣區規劃的落實,未來大灣區有機會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及創新平台,為香港提供新的舞台。香港應以開拓創新精神參與其中,在大灣區建立產品研發及創意中心,以積極行動支持科研成果產業化,尤其是要推動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節能環保、數字創新、文化創意及相關服務業等規劃鼓勵發展的重點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拓展更大發展空間。
第二,引領大灣區擴大開放,推進區內外高度融合。長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開放度,一直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出口佔GDP比重超過70%,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8倍;香港更是全球最自由、最多功能的自由港,已連續20多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大灣區規劃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在其引領下,未來大灣區將在開放發展上繼續領跑全國:一方面,廣東市場將向港澳進一步開放,區內貨流、人流、資金流、資訊流將更加順暢,統一市場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今後大灣區將以“一帶一路”為重點,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對接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尤其是深化與絲路沿線地區的互聯互通和商貿往來;廣東企業也將更多的借港/拼船出海,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資發展,使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的投融資基地。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大灣區擴大開放無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它將鞏固和提升大灣區作為世界級商貿平台的地位,並為香港進出口貿易、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旅遊會展、貿易融資、對外投資、保險和專業服務等相關行業帶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香港既是亞太區的金融、商貿、物流、投資管理和專業服務中心,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僅僅是“超級聯繫人”,而應當定位為“國際服務樞紐”,充當境外戰略支持和全面服務的角色。
在這個新定位下,香港可從如下五個方面積極參與和配合:(1)積極參與絲路沿線投資和管理,發展香港成為世界級的投資與管理基地;(2)促進絲路沿線貿易發展,打造環球商貿和供應鏈管理平台;(3)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國際化融資服務,提升香港為世界級金融中心;(4)支持內地企業到絲路國家投資,打造香港為中國企業的境外營運中心;(5)為絲路建設提供規範化的專業服務,發展香港為世界級的專業服務中心。
第三,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協力打造世界級金融重鎮。推動粵港澳城市群建設,金融合作至關重要。香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廣州及深圳也是金融重鎮,擁有各類豐富的金融資源,跨境業務空間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大灣區作為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已率先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並針對科技創新的特點和需求,發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資本市場,並初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銀行、證券、創業投資、產權交易等為依託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其中,香港不僅修改上市條例以吸引成功的科技企業來港上市,也希望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方式去支持創科初創企業。
在大灣區規劃指導下,未來大灣區將推動區內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這在新興科技主導資本市場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此為契機,由科技產業創新發展而不斷增加的經濟總量和趨於扁平化分配的社會財富,也將帶動企業融資、消費金融和財富管理等傳統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區內銀行保險、資本市場、財富管理和人民幣業務等也將不斷擴張,支持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金融平台。未來香港可以發揮金融引領作用,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人民幣業務樞紐和資產管理中心功能。
第四,支持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圏,推動“3+6”平台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圏是大灣區規劃的立足點和歸宿。規劃提出要積極拓展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依託前海、南沙、橫琴三個自貿區以及河套地區、東莞濱海新區等6個經濟區作為合作平台,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提供便利條件。大灣區在社會民生領域開放和發展潛力更大,從而給香港工商界帶來更多參與機會;香港可引入具優勢的產品和服務,並在投融資、規範管理、服務標準等方面發揮引導作用。
無論是中央、粵港澳三地政府還是大灣區各界人士、群眾,均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寄予厚望,充滿期待。總體而言,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應可看好,預計到2025年,大灣區經濟總量將達到2.5萬億美元,可望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最大的灣區經濟體;到2030年,大灣區經濟總量將達到3.5萬美元,趕上或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二十年後大灣區GDP總量有望突破5萬億美元,有機會達到東盟十國總量水平。
未來大灣區將形成三個世界級產業發展平台:一是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平台。未來可與美國矽谷並駕齊驅,取長補短,互促互進,主要內容包括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二是世界級投融資平台。以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大金融中心為支點,共同為大灣區、全國乃至亞太區提供服務,為“一帶一路”提供資金支持。其中香港將上升為世界級金融中心,享有與倫敦和紐約同等的地位;三是世界級商貿平台,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商務洽談、現代物流、旅遊會展和專業服務等。2017年大灣區進出口總額高達兩萬億美元,到2030年將增加至四萬億美元。
三、結語
應當看到,大灣區規劃綱要主要是方向性和原則性的,未來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具體化。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在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大灣區國際科創合作,最大限度消除要素流動障礙,透過體制機制創新,把軟硬障礙(過境關卡、經濟水平及文化差距、地域要素不對稱)降到最低,尤其是要補足香港在科研成果產業化、服務市場空間不足、土地有效供應短缺、跨境交通設施以及青年創業創新等方面之短板,破除束縛其發展的諸多障礙,為把大灣區打造成為共同市場和優質生活圏奠下基礎,為實現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宏偉目標而共同努力。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6月號,總第25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