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舉辦的“海歸招聘會”上,求職者眾多。(圖片來源:北京《新京報》) |
中評社香港4月14日電/今年以來,中國一些大公司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不絕於耳,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月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5.3%,創下兩年來新高,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美國《僑報》4月13日載文《海歸“逆流成河” 中國進入人才收獲季》,文章說,多重因素的叠加效應下,中國留學生歸國卻在“穩就業”難度加大的情勢下“逆流成河”。海歸潮一年比一年汹湧澎湃,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2018 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 51.94 萬人,首度突破 50 萬人,創改革開放以來最高。
一家以全球應屆生的校園獵頭為自我定位的人才平台Lockin China日前發布報告稱,2019年海歸人數將會達到80萬人,比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海歸數字多出接近30萬人。這一數據是否准確,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海歸數量急劇增加,已是不爭的事實。
海歸大潮遭逢就業低潮,無疑會給海歸們的擇業帶來重重困難。按照市場法則,“供給”急劇增加,需求疲軟,自然做不到“奇貨可居”,海歸在職場上碰壁實屬正常,審時度勢,調適心理預期,也是目前大環境下的明智之舉。
應該看到,盡管經濟下行引發失業率升高,對人才的渴求卻依然強烈,中國仍然是“海歸友好”的職場,這在科研人才的使用上尤為明顯。在中國高校師資人才引進的項目中,博士畢業有一、兩年的工作經驗的海歸,可以在高校獲得正高職稱、博士生導師的崗位,并且得到住房,年薪超過四五十萬人民幣;相對來講,同是博士畢業,本土人才則收入低,發展和晉升空間狹窄。
國家青年人才計劃支持的“海歸”人數超過“土鱉”1倍,以至於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在提案中為本土人才發出呼籲,人才政策和人才引進,應該給本土培養的青年人才更多發展空間和支持。
與此同時,不得不承認的是,原本自帶光環的海歸,其亮度正在減退。用大數據方法對海歸競爭力做廣義的量化評估,職介機構BOSS直聘發現,從求職者被企業主動關注、溝通、收藏等行為數據上看,海歸整體就業競爭力明顯高於國內求職者,但競爭優勢已從2017年的38%縮小到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