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央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 有何戰略考量?
http://www.crntt.hk   2019-02-20 08:43:54
 
  鄭永年:我在此前文章中說,對地方政府來說,不要覺得大灣區僅僅是個經濟項目。當然,沒錯,這肯定會促進經濟發展;但要超越簡單的經濟思維。大灣區應該是中國現代化的下一個模板。

  我們說國家競爭力,什麼是國家競爭力?一說到美國的國家競爭力,我們就想到矽穀這些,這是平台。一個國家需要很多具有競爭力的平台,而且是有操作性的平台。未來世界競爭,就是對優質資本的競爭。中國以什麼來吸引世界的優質資本?就需要大的平台。

  早期中國經濟體量小,一兩個項目就拉動經濟增長了。現在只靠某些地方、某些項目,拉動作用不大。所謂優質資本,不光是錢,還有高科技,技術含量要高。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服務業、科技、法治、制度優勢;澳門服務業水準很高;珠三角產業鏈完備,有廣闊腹地。

  現在全球的局勢如此,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要更深化改革,更加開放,才能克服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大灣區就是這樣的謀劃。如果大灣區的制度銜接到位、全要素自由流動,又有技術又有市場,還有資金和法治,對於國內、國際的優質資本吸引力就太大了。華爾街不會放棄,歐洲、日本也不會放棄。

  4.俠客島:您好像也很關注大灣區對於“一國兩制”的深化作用?

  鄭永年:對。港澳地區的制度我們說五十年不變,但是要互相適應。我們不照搬美國、歐盟的制度,但是也要通過學習、借鑒和實踐,產生新的制度。你不能說前49年都完全不變、到第51年就自動變嘛,那就太劇烈了。不要機械理解這種原則。

  現在內地和港澳都在適應對方,也都各自在產生著變化。況且這裡的語言文化本來就是一致的,沒有障礙。大家完全可以通過經濟、社會上的互動,朝著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5.俠客島:11座城市、兩種不同的政治社會制度,整合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怎樣克服這些困難?或者說我們可以把困難定位在什麼地方?

  鄭永年:主要是行政上的障礙。早期處於簡單擴張型發展階段時,大家自身都有發展空間,也都搞地方保護主義,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美國也是如此。但現在簡單擴張已經飽和,大家都面臨困境,所以必須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為什麼三地的市場沒法完全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病因。

  這需要很多細節探索。比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我們現在有了港珠澳大橋、赴港高鐵,但是簽證仍然是問題。歐盟有個申根簽證,簽完基本可以去歐盟所有地區,我們要不要研究借鑒?

  粵港澳現在有三個獨立的關稅區,看上去不容易,但是歐盟內部有26個關稅區,它們是怎麼整合的?三個海關怎麼協調、省掉一遍遍通關的中間關節?在這裡註冊企業,能不能都視為“灣區企業”,而不再分內資、外資,一視同仁?

  甚至法律,歐盟內部也有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的不同國家,但障礙也不多。這都是很先進的做法,要學習。

  細節會真正解放生產力。我們已經是“一國”了,就要更從技術層面著眼解決問題。不同的制度是眼下的障礙,但未嘗不是機會。不同的制度在一起,融合、碰撞,現在的障礙可能轉變成優勢。這不是誰吃掉誰,而是可以在制度的融合中調試出更優的選擇。

  比如前面說到香港高校質量不錯數量也多,但是招生都招不滿,臨近的廣東卻好學校不夠多,這就很浪費。能不能整合香港和大陸的科技、弄一個大平台?這都是技術層面的問題。2016年的時候,我就把我們的團隊分成幾個組,分別研究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教育資源、科技市場整合的問題,因為這都需要細致的技術操作。

  最重要的是,市場要起決定作用。不要規定某個城市要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應該是市場形成的。深圳的科技就在向東莞轉移,因為土地貴了。

  政府可以規定不要污染,可以去做好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法治的規則均等,比如勞動力、公共服務的自由流動。其他的則要讓市場去決定。這應該成為共識。

  來源:俠客島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