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近日,由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國研智庫(國研文化傳媒集團)和《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聯合承辦的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新年論壇(2019)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在會上表示,對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中央的總體判斷是“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有憂”,這個判斷是客觀準確的,關鍵是如何理解、認識和把握“穩”“變”“憂”三個字。
一是正確把握“穩”的總體態勢。從轉型進程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穩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經濟發展質量在持續改善,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回升,經濟轉型的進程穩步推進。從指標關係看,我國經濟實際增速與潛在增速基本一致,核心經濟指標之間比較匹配。從結構調整看,近幾年,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中央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大攻堅戰,在去產能、去杠杆、控債務、強環保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雖然短期產生了一定陣痛,但經濟仍然實現了平穩增長,並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是深刻理解“變”的主要內涵。當前,世界經濟格局、全球經貿環境、產業轉移、風險特征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格局之變,體現在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正處於重構關鍵期。全球經貿環境之變,體現在全球經濟和貿易擴張步伐放緩,主要經濟體之間經貿摩擦加劇。美國減稅政策效應減弱,資本市場大幅調整,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倒掛,經濟增長勢頭有所弱化,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增速放緩,新興經濟體整體增長已顯疲軟,全球經濟復甦周期似乎已經見頂回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顯著變化。產業轉移之變,體現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進入密集活躍期,產業鏈調整和產業轉移出現新特點。前沿技術交叉融合,眾多領域已處於產業化突破的臨界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從根本上重塑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技術範式,這對我國參與全球分工和長期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影響擴大,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加速向東南亞等區域轉移的態勢,而且出現了產業鏈整體轉移的苗頭。風險特征之變,體現在新舊風險共存叠加,風險應對的難度和複雜度有所加大。我國仍處於經濟發展階段轉換期,經濟結構調整仍在持續,新舊動力轉換仍在進行,舊的風險仍未排除,新的風險特別是跨市場、跨部門、跨地域風險逐步凸顯,在總需求趨弱的情況下,協調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係難度加大。
三是充分重視“憂”的潛在影響。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著深刻變化,產生了新問題新挑戰,增量問題與存量問題並存,長期問題與短期問題交織,特別是在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和應對世界經濟治理體系變化的過程中,有的問題和困難我們遇到過,積累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經驗,更多的問題前所未見,加大了解決問題的難度,更加重了人們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擔憂”。具體而言,主要是擔心實體經濟困難,企業效益下降,就業壓力加大,國內需求不足;擔心市場微觀主體活力難以釋放;擔心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產業升級步伐受阻,等等。這些“憂”是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和必須闖過的關口。
總之,2019年宏觀經濟形勢壓力不小,但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定信心,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的家底比以前更厚實了,經驗比以前更豐富了,發展的韌性更強了,只要按照中央確定的戰略布局,落實好各方面政策,充分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就一定能夠闖過發展中的關口,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