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中國一樣,也面臨著學前教育機構人員和硬件配備嚴重不足,幼兒園“一位難求”的困境。但綜觀德國學前教育機構的資金來源方式,會發現以盈利為目的的資本力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確實少之又少。根據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2014年整理的統計數據。德國政府2013年在學前教育領域的預算投入為195億歐元,約占當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75%。與經合組織國家0.6%的平均水平相比略高。德國政府出資的範圍包括學前教育機構的運營、硬件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入園幼兒的園內日常生活費用。德國的社會福利法規定,公共財政必須為學前教育機構出資。
與中國不同的是,德國幼兒園的運營主體很少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機構,而大多由教會以及各種社會福利機構所承擔。根據德國現行的法律,地方政府必須按照學前教育機構的規模或接納幼兒數量向幼兒園的運行主體提供財政支持。家長則必須如實按照自己的個人收入情況繳納補充性費用,這些費用大多用於擴展學前教育機構基本服務以外的附加服務,如下午至晚間的幼兒托管服務。收入低的家庭,在許多地區都可以免交相關費用。
除了這類公立背景的學前教育機構之外。德國各地也有少數的私立幼兒園。這些幼兒園的經營方向大多以多語種,國際化為主。托管費用也會明顯高於其他公立性質的學前教育機構。但從其國際性的師資配備考慮,這類機構的運營成本也會比一般學前教育機構更高。
經合組織推薦的學前教育公共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比例應為1%。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年公布的統計數字,2011年中國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為0.09%,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重為2.24%,生均學前教育經費為4439.98元。社科院在相關報告中指出,盡管近些年來,學前教育生均支出、學前教育財政經費占GDP的比重以及學前教育經費占財政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重三項指標均有所上升,但與同年西方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新出台的政策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平均分以及教育公平的問題,然而關於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更多的應該依靠民間力量來解決。報道援引專業人士的觀點表示,“民間力量也是可以幫國家分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