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 到2019年,中國將成為地球上首個使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國家。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盡管西方媒體報道經常忽視或故意淡化中國的太空成就,但中國已再次證明其正在堅定不移地貫徹為自身太空雄心設定的時間表。
早在多年前,中國的太空機構就已明確宣布將在2018年開展該任務。果不其然,我們正再次目睹中國在其設定的最後期限前實現既定目標。這已成為中國近20年來按部就班開展無人飛船(1999年神舟一號)、載人飛船(2003年神舟五號)、空間實驗室(2011年天宮一號、2016年天宮二號)、貨運飛船(2016年天舟一號)等各種太空計劃的固定軌跡的一部分。
至關重要的是,中國對月球和外太空的雄心將有增無減。這包括在月球上建造研究基地并開發確保人類能在月球環境定居和生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等。
中國取得的太空成就源於奉行逐步發展太空能力的戰略:先確保獲得將人類送入外太空的能力,再加強維系在外太空長期存在的能力,然後再發射永久太空站,從而開展深空探索和開發活動。
近年來,隨著中國民衆對《三體》等知名科幻小說的興趣激增,以及2016年以來成立更多民營太空企業,中國社會對外太空的興趣正迅猛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已將開展外太空使命視為要務之一。外太空對中國政府的重要作用可從一些太空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已成為中共十九大代表中窺見一斑。北京已將一些太空科學家提拔到重要政治崗位,例如去年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馬興瑞提拔為廣東省省長;而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院長的袁家軍已被提拔為浙江省省長等。此類“集中”提拔反映出兩點:中國的太空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經實現其諾言,他們因其成就而受到嘉獎提拔。
中國為外太空設定長期使命目標,步步為營地打造其太空實力和機構并獎勵取得太空成就的人士的戰略,預示著中國將繼續實現各項太空目標。不久之後,我們就將看到中國在月球表面建立的永久存在。鑒於中國向來偏愛在資源豐富的區域宣稱“第一個到場”,其最先抵達月球背面以建立長期存在的能力和承諾,將賦予中國設定外太空游戲規則的能力。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