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高度???米,發動機停了。”
“改出,改出,高度???米,看速度進行空中啟動。”
“轉速上升,起來了。”
……
這是李剛與塔台指揮員的一段對話,看似平常,實際上每一秒鐘都處在生死邊緣。李剛在試飛某型戰機時,發動機突然空中停車,他果斷處置,使飛機安全返航。
“當危險不期而遇時,誰都緊張,但試飛員必須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危險動作、異常情況,老試飛員要坦然、新試飛員要淡定。”這樣的“生死關頭”,對於像李剛這樣的老試飛員來說,已經司空見慣。走下機艙,李剛一臉平靜。
但是,面對險情,李剛身邊的許多戰友,再也沒有回來。
“面對危險,我的戰友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保住飛機和試飛數據,不到最後關頭不會跳傘。我們不僅要記住功成名就的功勛試飛員,更要銘記那些血灑長空、用生命鑄就中國戰鷹騰飛航程的鋪路人。”回憶起犧牲的戰友,李剛一臉嚴肅地說,試飛不僅是在踐行他畢生的追求和信仰,更是在完成戰友的遺志,實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藍天夢想。
在軍校的課堂上,李剛曾了解到我國試飛領域走過的艱辛歷程:1956年,試飛員吳克明駕駛殲-5飛上藍天,中國有了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1960年,殲-6試飛時,沒有加油車,機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只能用臉盆、鐵桶等給戰機加油……
試飛前輩曾講過,上世紀90年代初,到國外學習時,外國試飛同行對中國試飛員傲慢地說:“中國也有試飛員嗎?你們的飛機都是仿制的,要試飛員幹什麼?”
李剛慶幸自己趕上一個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好時代,能夠飛自主研製的先進戰機。“過去幾年飛一個型號,現在一年飛幾個型號。” 雖然有殲-20首飛之功,但李剛依然認真對待每一項試飛任務。“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是他的人生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