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
http://www.crntt.hk   2018-05-31 16:21:04
 
  赤溪村,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1984年,時任福鼎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的王紹據把赤溪村的貧困狀況投書媒體,引發了中央關注。和閩東絕大多數村莊一樣,它的土地資源被山與山擠壓到最低限度,北中國動輒千里沃野的景象,在這裡幾乎不能想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田地的稀缺與山海資源的豐厚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1988年9月,在閩東九縣深入調研後的習近平,重新梳理了“山”與“海”的辯證法:小農經濟是富不起來的,小農業也是沒有多大前途的。我們要的是抓大農業。這就是說,在農業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發展鄉鎮企業,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王紹據記得,針對赤溪村所在的福鼎市,習近平還曾專門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了。這段話,記載在1988年8月11日印發的《福鼎通訊》上。

  因地制宜打開了閩東視野,也帶來了赤溪村對自身的再認識:路無一丈直、地無三尺平,14個自然村,有的甚至是“掛”在了山上,一方水土已難養一方人。由此,當地創造性提出“整體搬遷”思路,從最困難的22戶88位佘族群眾開始,將12個自然村陸續遷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進入新世紀後,赤溪更是在生態優勢和山地資源上做足了文章,背靠太姥山景區,把整個村莊變成旅遊景點,村就是景,景就是村。綠水青山就是“銀行”的預言,在三十年後得到印證:2017年,赤溪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16000多元,村財政收入達到了80萬元。

  “山海經”的哲學,在幾十年中賦予了每個脫貧致富的閩東村莊以獨特的標識。今天的寧德人,會對各個村不同的發展模式如數家珍:下黨,定制茶園;赤溪,旅遊扶貧;柏洋村(福鼎市),產業致富;下歧村(福安市),海蟶養殖;北岐村(霞浦縣),灘塗攝影……千村百景,月映萬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