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科技大學校園一隅。(中評社 方敬為攝) |
李隆生說明,特朗普發動貿易戰,最終目的是要製造業回流美國,讓美國掌握產業優勢,尋求經貿話語權,尤其是針對高科技產業相關戰略物資的掌握,換言之,長遠來看,台廠起初可能間接受惠,可是後續隨之而來的,或許就要面對美國施加的產業鏈轉移,或者技術外流等壓力。
他說,台灣要在美中貿易戰2.0受惠的前提,除了轉單效應外,重點還是產業能否回流台灣,衹有能夠在台生產外銷,才可望帶動台灣日益萎靡的傳統產業,否則所謂的轉單效應,頂多衹有部分台廠受惠,而大多數是台商接單、第三地生產的模式,最終就是廠商得利、股東得利,台灣可能反映在帳面經濟數字上,實際上卻對整體的經濟及產業環境沒有太大幫助。
李隆生指出,台灣本身的區位,難以承受製造業回流,首先胃納量不足,再來是產業投資環境不佳,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問題長期存在,尤其是能源問題,台灣即使要把主力都放在高科技業,供電也開始出現吃緊的狀況,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11月11日公告,位於桃園的晶圓三廠於中午因供電系統設備異常,致使廠區電力中斷。換言之,台灣就連要發展高科技產業都電力不穩,何況是容納其他製造業台商回流?
此外,李隆生說,根據特朗普的產業戰略,顯然有要求台灣科技產業鏈移出的政策傾向,特朗普強調重要的戰略產業供應鏈,離美國本土越近越好,又或者要在友邦地區,所以未來會調整過去的貿易模式,從“離岸外包”(Offshoring)逐漸轉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終極目標則是“在岸外包”(Onsho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