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國民黨面臨的時代危機與再造途徑
http://www.crntt.hk   2024-04-20 00:45:07
  中評社╱題:中國國民黨面臨的時代危機與再造途徑 作者:李建榮(台灣),資深媒體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桃園市政府市政顧問、原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發言人

  【摘要】國民黨應痛定思痛找出失敗原因,並以破釜沉舟、打掉重煉的決心,儘速成立改革委員會,針對黨現階段的論述、組織發展、新媒體文宣及青年工作、“立法院”監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為。唯有面對現實,務實檢討,有節奏有目標地推動改革,國民黨才能結束繼續在野的命運。

  中國國民黨於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再次吞下敗仗,一連三次長達十二年由民進黨執政。從公元兩千年始,國民黨與民進黨輪流執政八年的規律被打破了。賴清德不僅首次以“副元首”之姿扶正,甚至還正式提出過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這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將是莫大挑戰,台灣的安危充滿變數,而民進黨長期執政下,對於資源缺乏的國民黨而言,何時可以東山再起,更是挑戰重重。

  國民黨三連敗 面臨重大危機

  面對這樣的政治新局,即使國民黨在“立法委員”的選舉有所斬獲,獲得五十二席,成為“立法院”最大黨,但是席次未過半,僅領先民進黨一席,是脆弱的多數,“立法院”成為三黨不過半情勢,居於極少數的八席民衆黨成為立法機關的關鍵力量,她可以藍白合也可以綠白合。整體而言,國民黨雖然拿下“立法院長”及副院長的職務,但輸掉“總統”大選就是敗選,未能重新走上執政之路,就代表無法主導台灣的政策、實踐黨的政綱路線,國民黨若不能再起,她的生存發展無疑是時代危機,是台灣的危機,更是兩岸的危機,更深遠看也是民族危機。

  蔡英文執政的近八年時間,由於意識形態作祟,既要享受概括承受馬前政府與對岸簽訂的23項協議,卻不肯承認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急速倒退,包括軍事緊張,斷交十國;在內政作為上,能源緊張,物資奇缺,官商勾結,民怨四起,種種的民調都顯示近六成的民意支持政黨要輪替。這個大氣候,對再一次在野八年的國民黨無疑是最好的機會,重返執政之路雖非探囊取物,但至少機會濃厚。尤其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再一次大獲全勝,在地方多數執政的實力下,卻未能再接再厲,贏回執政權,重蹈2018年地方選舉獲勝、“總統”選舉失利的覆轍。

  國民黨若不能痛定思痛,找出失敗的原因,重返執政之路恐將會越來越遙遠,並將給民進黨一黨長期執政之機會,這恐將是台灣民主的災難。國民黨不能喚起民心,凝聚多數在野選民力量,“總統”選票的支持度落到三成四九,不少上次支持韓國瑜的選票未回流,甚至流到柯文哲那裏,國民黨基本盤的萎縮,顯示其政治吸引力已經下降。

  中國國民黨的領導階層必須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不能過於沉醉於“立法院”選舉成為最大黨的現象,而耽誤改革的腳步。國民黨領導階層必須破釜沉舟,以打掉重煉的決心,儘速成立改革委員會,針對黨現階段的論述、組織發展、加強新媒體文宣及爭取年輕人認同、“國會”主導立法、強化監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為。唯有面對現實,務實檢討,有節奏有目標地推動改革方案,國民黨才能結束繼續在野的命運。

  國民黨自孫中山創黨以來,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打倒軍閥,完成國家統一,領導抗日,抵禦外侮,廢止不平等條約,抗戰勝利,收復台澎金馬及大片失土,中國以勝利國姿態成為聯合國創會常任理事國,這是歷代國民黨領導人與同志,對國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雖然二戰後四年的國共內戰,國民黨撤守台灣,但是兩蔣時期在台灣推動地方自治,延長九年義務教育,推動十大建設,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甚至今天成為台灣經濟支柱的台積電,也是奠基於蔣經國時代的新竹科學園區建設。因此從歷史發展的軌跡觀察,中國國民黨的黨史與中國的興衰、台灣的貧富與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國民黨過去半世紀在台灣的領導成就有目共睹。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政治氛圍的轉變,年輕世代受到“台獨”史觀教育影響,國民黨的基本盤日益萎縮,年輕人多不喜歡也不認同國民黨,而今民衆黨的柯文哲提出結束藍綠惡鬥,竟然一面倒獲得多數年輕人及一些中產階級認同。面對群眾基礎不再雄厚的這種挑戰與危機,中國國民黨人必須挺直腰桿,絕不能妄自菲薄,要振衰起敝,從失敗中找出對策,拿出改革之鑰,重新贏回台灣人民的信任與支持,這是國民黨必須要追求的改革之路。唯有多元包容,走中道路線,堅定民族認同路線的中國國民黨藍天再現,才是台灣之福,兩岸之幸。

  國民黨提名辦法應制度化

  國民黨連續三次的“總統”大選,推出的“總統”候選人並非最佳的萬中之選,“總統”候選人的產生與辦法也是一變再變。大選候選人的條件是選舉勝負最重要的關鍵。以2008年為例,國民黨能夠重返執政,固然陳水扁政府的貪腐已經病入膏肓,但馬英九個人的從政條件優異,歷練深厚,因此輔選起來就順風順水。

  但反觀朱立倫、韓國瑜與侯友宜參選時,黨內有其他優異條件者卻未能勝出,因此黨的“總統”候選人並非第一品牌出戰,輔選自然是事倍功半。尤其2020及2024選舉,提名過程都因郭台銘的強勢加入,導致整合時機拖延太久,影響團結氣勢,以致“總統”候選人的民調始終無法超越對手,無法營造勝選聲勢,整個選戰過程都在拼命追趕。因此痛定思痛,國民黨對於未來“總統”候選人的產生,不能再採取被動因應。作為黨的領導人首先要確認自己是想選“總統”,還是僅以造王者為目標。

  以過去三次的“總統”大選為例,2016年大選,國民黨歷經馬王政爭、太陽花學運及2014“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黨政資歷完整的“副總統”兼代理主席吳敦義怯戰,不願接任黨主席,更不願接馬之棒參選“總統”,朱立倫臨危受命,以新北市長身分在倉促中挑起黨的領導重擔,起初他也不肯參選“總統”,導致洪秀柱拋磚引玉動作弄假成真,一個弱勢的“總統”候選人,加上提出“一中同表”取代“一中各表”主張,未能形成黨內共識,導致“立委”候選人擔心選情被拖累,集體施壓黨中央,破天荒召開黨的臨時代表大會,完成換柱朱上的政治戲碼。朱立倫最後一刻勉強上陣,即使歷史性的馬習會召開,也無助國民黨選情。這樣的荒腔走板,可以說是後馬執政時期的不佳政治氣候,導致國民黨接班失利。

  緊接著2020的“總統”大選,當時的黨主席吳敦義,頂著絕佳的政治歷練,歷任台北市議員、南投縣長、高雄市長、“立法委員”、國民黨祕書長、副主席、“行政院長”、“副總統”,再加上口若懸河,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時的他,雖有角逐大位之心與準備,偏偏他的參選民調始終沒有起色,因而對於“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制度,始終猶豫不決,風向未決,全黨上下憂慮,最後剛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仗著韓流熱風,市長尚未坐熱,就以全民調領先朱立倫、郭台銘獲得提名。韓國瑜的選情受到郭台銘不認輸的拖累,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蔡英文大炒“芒果乾”(“亡國感”)有成,年輕選票一舉投給民進黨,導致蔡英文獲得817萬張的歷史新高選票。

  再看2024這次大選,地方大選輔選有功的黨主席在農曆春節前後仍不願清楚表態是否參選,黨內外猜不透。直到最後一刻表態不選,但卻不選擇全民調初選的提名方式,改以重要從政同志的意見徵詢及參考比較全民調,就侯友宜及郭台銘二者中,徵召一位。偏偏落敗的郭台銘再次扮演不服輸的攪局者角色,甚至還拉民衆黨柯文哲一起做戲。這樣的戲碼導致最後藍白合拆夥,侯友宜獨立作戰時間所剩無幾。

  由這三場大選的提名過程,可以清楚發現,“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辦法未能制度化,加上黨主席本人對於參選與否,遲遲不決,拖延了黨正式候選人的參選布局時間。以這次民進黨賴清德及國民黨侯友宜相較,民進黨的提名大勢早已定於一尊,全黨一致對外。反觀國民黨則是慢驚風,失去開戰先機。侯友宜從一獲提名始,民調陷入老三時間太長,整合郭台銘時間太久,與民衆黨合作也是功敗垂成,這就陷入古人曹劌論戰的結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有鑒於此,下任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參選人,有必要在參選時即先表態是否有意參選“總統”,有了清楚的表態,黨的布局作為就大為不同,黨機器也才有目標及早啟動輔選。同樣的,有企圖有作為的個別從政同志也應該及早作為,作戰團隊有所佈署。不能再像侯友宜選前一再宣稱的“侯侯做代誌”(意即先做好新北市長工作,不做其他打算),喪失各界早早期待之心。所以國民黨的改造途徑,第一步就該充分討論,“總統”候選人的產生辦法,應及早博採眾議,廣為徵詢各界意見,形成共識,建立制度,這樣才不會重蹈參選及輔選失去寶貴時間的覆轍。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