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游盈隆:民進黨已失黨魂 蔡英文總統優柔寡斷
http://www.crntt.hk   2022-12-03 00:21:37
游盈隆。(中評社 黃筱筠攝)
游盈隆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黃筱筠攝)
  中評社台北12月3日電(記者 黃筱筠)民進黨九合一敗選後,蔡英文請辭黨主席負責,1月中將進行改選。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賴清德沒有理由參選黨主席,若參選黨主席就是提前跟蔡英文宣戰。而英系一定會貫徹蔡英文意志,就算桃園市長鄭文燦因為論文抄襲事件無法參選,還有前“立法院長”蘇嘉全等人,英系會結合其他派系,賴出來參選也不見得會贏。最後若又是派系共推黨主席,民進黨也差不多壽終正寢了。

  游盈隆1956年生、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2000年曾擔任陳水扁競選總部副總幹事;陳水扁執政後,歷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進黨副秘書長、陸委會副主委並兼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2019年6月退出民進黨。

  英系“立委”管碧玲提到賴清德兼任黨主席,是讓“‘總統’跛腳制度化”,賴清德若參選黨主席適合嗎?

  游盈隆認為,賴清德沒有理由去選黨主席,會有人出來貫徹蔡英文意志,就算沒有鄭文燦,還有親蔡英文的前“立法院長”蘇嘉全、“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有可能參選。如果蘇貞昌要選黨主席,必須提早離開“行政院長”的位置,不排除蘇貞昌未來也要投入2024初選,但要請辭“閣揆”才能投入黨主席選舉,蘇貞昌選黨主席機率會相對比較小,“蘇嘉全是可能性較高的人選”。

  游盈隆對中評社分析,賴清德不需要選黨主席,就算能選贏也不用去選,這等於對蔡英文提前宣戰,以賴目前身分也不宜。特別是蔡英文強勢要求共推一個人,賴清德沒必要上火線。英系可以推一個人,但必須要努力競選,爭奪黨機器。黨機器決定黨內初選的因素,參選黨主席不能一言堂,不要再共推黨主席,民進黨現在是民主與反民主鬥爭。

  他表示,蔡英文要求各派系不要競爭,什麼事情都協調,過去曾經連中執委人數都“喬好”,選都沒有選,現在民進黨遭遇這樣挫敗,蔡英文如果還是這樣思維,民進黨會更淒慘,這是踐踏黨內民主,民進黨如果再共推黨主席、沒收黨主席選舉,那就壽終正寢。<nextpage>
  他也認為,2024民進黨一定要舉行初選,蔡英文現在當然就是鋪陳希望用協調、共識推出人選,“這個人可能不是賴清德”,但這群人真的非常糟糕,“根本是一群土匪在治理民進黨”,這種共推的情形很可能會再度發生,“且目前已經在發生,會不會如願,還不一定”。

  游盈隆表示,民進黨如果2024要再用共推方式產生人選,“一定會有人跳出來抗議”,以蔡英文現在聲望已經罩不住,沒有這個能耐,不像2021年那種霸王氣勢,黨內一定會有強大反對聲浪,社會也看不下去。這不只是黨的家務事,是台灣民主發展,2024若再度沒收初選,一定會有嚴重後果。

  他分析,這次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慘敗,投票率創新低,傳統、純正的民進黨支持者不出來投票,不投票的民進黨支持者一定超過百萬人,指標的選區投票率都很低,民進黨再不誠懇反省、檢討選戰失敗原因,又繼續心存僥倖,也不願意面對社會期待、回應民意要求,那2024肯定政黨輪替。

  這次九合一選舉是民進黨創黨以來選得最差,蔡英文請辭黨主席足夠嗎?蘇貞昌可能留任到2024嗎?

  游盈隆認為,蘇貞昌目前不下台的原因有說是因為明年度總預算審查,但這種都不是理由,“就是蔡英文不希望蘇貞昌走”。2014年九合一選舉,中國國民黨大敗,當時“行政院長”江宜樺也在處理總預算,只要再重提一次,再走一次程序,這些都有前例可循,用總預算審查當成不走理由,太過於牽強。

  他也感嘆說,現在政治責任淡薄到跟紙一樣,根本沒有政治倫理可言,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符合負責任的政黨嗎?政黨應該要贏回民眾信賴跟喜好,但現在蔡英文卻把民意視若無睹、踐踏民意,政黨對民意輕視、藐視、漠視、無視,奉勸蘇貞昌“該走就走”,不要用總預算為理由再拖一、兩個月。

  游盈隆對中評社分析,賴清德不需要選黨主席,就算能選贏也不用去選,這等於對蔡英文提前宣戰,以賴目前身分也不宜,特別是蔡英文強勢要求共推一個人的時候,賴清德沒必要親上火線。賴陣營可以推一個人,但必須要努力競選,爭奪黨機器。因黨機器決定黨內初選的因素,參選黨主席不能一言堂,不要再共推黨主席,民進黨現在是民主與反民主鬥爭。
  
  關於黨魁人選有人建議耳目一新的人選,有綠營希望推出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參選?是適合的人選嗎?游盈隆表示,他不評論人選,民進黨現在已經失去黨魂,沒有黨魂就像稻草人,民進黨“立委”淪為舉手部隊,哪一個敢拒絕蔡英文?沒有。看看黨部也是一樣壯狀況,曾經參與太陽花學運的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進入民進黨後,是被改變或是改變民進黨?現在都講派系利益,沒有人講黨的利益。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