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中方的“能耗雙控”嚴格限電,讓中國輸往美國的貨品成本售價上漲,而美國大宗民生用品是從中國進口,也因此導致美國的民生物價雪上加霜,拜登政府自然需要向中方在相關議題上,溝通協調,緩解內部民怨。
其次是,阿富汗撤軍事件之後衝擊美國外交事務的問題。潘兆民解釋,美國在阿富汗撤軍行動,爭議連連,舉世譁然,盟國之間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升溫,甚至有些已達到質疑的程度,擔心美國會再度為了本身益而犧牲掉盟友權益。
潘兆民提到,而近日美國又聯合英國搶走法國對澳洲的潛艦訂單,造成法國與美英澳之間齟齬,有關察認為,法國甚至可能轉向跟中國在南海區域上有所合作,或者中國有機會利用法國跟美英澳的嫌隙,強化在南海區域的影響力,這無疑是讓美國的對外戰略布局上,投下負面因子,所以美國急需要對中尋求和緩關係。
最後則是,拜登政府的民調下滑,恐怕衝擊民主黨期中選舉的問題。潘兆民表示,根據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10月6日發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大多數選民並不認可拜登的執政表現,同時拜登政府在中間選民中的支持率持續下跌,僅剩下38%的受訪者對拜登執政表現滿意,高達53%不滿意。
潘兆民說,拜登的民調下滑當然內部、外部的因素都有影響,假如民調再持續下探,勢必打擊民主黨的期中選舉表現,而若美國的對中關係能夠緩解,並藉由某些議題的合作,改變當前不利於執政的環境,當然會是拜登政府所渴求的。因此美方對外表示,“期待中美領袖會談,即便只是透過視訊的形式”,顯示出美國尋求緩和對中關係的急切態度。
他提到,可以發現,拜登二度主動與習近平通電話,在第二次通話之後,華為公司財務長孟晚舟從加拿大獲釋返中,從此之後,就看到了中美之間詭譎多變、緊張嚴峻的關係當中,終於透出舒緩的生機。再加上最近兩國領袖同時在聯合國76屆大會上面所發表的演說,拜登強調,美國並不尋求一場新冷戰;中國也說不會稱霸,也無意挑戰美國的霸權,雙方都不願意持續加深衝突。
當然,中國也有緩解對美關係的需求,潘兆民指出,中國於9月16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代表中方的經貿發展策略布局,假設在對美關係能有所和緩,對於加入自貿區的阻力就可望降低。至於中美互動能否走向對立降溫的方向,就得看雙邊領導人能否在會談中取得相關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