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向中評社表示,過去台官方在相關文件上的處理,以他在曾在陸委會任職的經驗來說,涉及敏感性的內容,通常會相對謹慎,否則訊息容易遭到錯誤解讀引起情勢誤判。這件事他沒有把握判斷,府方是否刻意為之,還是一時不查的失誤。
但施威全認為,以蔡英文第二任期收斂的兩岸政策調性來看,似乎沒有必要在此時此刻挑起兩岸敏感神經。由於美國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改變,蔡政府第二任之後,關於大陸政策的語言相對轉圜,例如將COVID-19由“武漢 肺炎”改稱為“新冠肺炎”,並一直是在既定的美中台關係框架內運行“外交”政策,明顯採取不挑釁、謹小慎微的政策方針。
蔡政府的大陸政策從尖銳改為“不主動挑釁、維持可預測性、不製造麻煩”這樣的路線。施威全說,主要就是在對美國釋出訊號表示,台灣在三角關係中不會再是“麻煩製造者”。所以他看不出來,蔡英文現在有重回尖銳、挑釁,引起兩岸緊張的必要,尤其在美國撤軍阿富汗,牽動美中關係走向的當下,更是如此。
所以施威全研判,蔡政府當前沒有對外挑釁的必要,因為國際大環境不允許,所以即便府方確實是刻意為之,或許也並非對外,而是在對內,也就是,蔡英文可能在黨內的權力有受到一些挑戰,因此必須祭出一些動作,來穩固其本身在黨內的支持基礎,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取得相關目的。
而此舉的巧妙之處在於,施威全表示,很難確實扣上帽子,無論是英文使用Neighbors,或是中文翻譯成“鄰國”,兩者可以詮釋的空間都很大,對外不會掀起過多波瀾,但內部卻可以產生議論漣漪,讓蔡政府因此達到某種程度的政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