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蔚芳析立陶宛對外政策 憂俄中走得太近
http://www.crntt.hk   2021-08-13 00:28:48
陳蔚芳。(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中8月13日電(記者 方敬為)立陶宛與台灣規劃互設代表處,台駐立陶宛代表處更以“台灣”為名,引起國際關注。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蔚芳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立陶宛的外交舉措當然有來自對中國的不信任,也有受到美中對抗氛圍影響,但更大的因素則是應付俄羅斯在地緣政治的威脅,有歷史情結,所以特別透過友台在價值觀與西方站隊,其實自保的成分大於對中挑釁。

  陳蔚芳提到,立陶宛在設立台灣代表處方面,雖然在中文名稱確實以台灣為名,但是在英文名稱採用的是Taiwanese而非Taiwan,這樣的用語差異,代表立國仍有意降低政治意涵,展現出顧慮中國觀感的那一面,因此要說立陶宛全力友台不惜與中對立,其實也不然。

  陳蔚芳,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政治學博士,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專任副教授,研究專長包括歐盟政治與制度、歐洲國際關係、區域整合等。

  針對立陶宛深化與台灣的外交關係,陳蔚芳表示,立陶宛跟台灣的關係確實從去年起,就有比較明顯的促進,去年立陶宛大選後有新的聯合政府產生,跟過往很不一樣的地方是,新政府特別把“價值外交”寫在聯合政府聲明中,並很明確宣示要支持台灣。這也體現了立陶宛近年來對中國政策的變化。

  她說,立陶宛原本是中東歐17+1平台的成員,該平台是北京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後,歐洲經濟比較低迷時,所提出要加強跟中東歐關係的一個計劃。中東歐國家在2004到2007年之間加入歐盟,這些國家經濟相對弱勢,非常依賴歐盟傳統強權國家的投資,但因為歐債危機的關係,讓傳統強權自顧不暇,所以給了中國運用17+1平台拉攏中東歐國家的機會。

  立陶宛早期對中國的大戰略並不清晰,陳蔚芳指出,先前也樂意加入17+1,或是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表達興趣,但都是基於經貿利益的考量。比如希望透過一帶一路在境內建設深水港、發電廠甚至是鐵路等基礎設施,所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立、中交往主要是建立在經貿利益的基礎上。但是在政治價值觀上,立國仍是比較傾向西方,重視跟美國還有歐盟的合作,以作為國安保障。

  陳蔚芳說,立陶宛跟中國關係的變化,主因在於,加入17+1或是一帶一路,所獲取的經貿紅利,不如預期,雖然立、中的經貿活動與額度每年都有成長,但雙方之間的經貿數額都還不足以成為彼此的主結構,貿易夥伴關係甚至連前20名都排不上。加上歐洲各界對於中方一帶一路的疑慮越來越深,也讓立陶宛所表現的懷疑跟不信任態度越趨明顯。

  不過,立陶宛的外交政策轉變,雖然有部分是對中國的不信任,但其實更大影響因素或許是來自於俄羅斯。陳蔚芳說,因為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地緣政治威脅越來越大,導致立陶宛更靠向美國跟北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