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孫若怡:崎嶇坎坷的兩岸交流路
http://www.crntt.hk   2020-10-27 00:20:34
孫若怡(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作者 孫若怡)自1895年甲午戰敗、馬關割台,迄今在長達125年的歲月裡,仁人志士雖然前僕後繼,為抵抗異族侵略、致力祖國統一而不遺餘力,但台灣始終未能統一。

  日據時期50餘年的殖民統治與皇民化運動,使台灣決大多數的民眾,失去真實認識祖國大陸變遷與發展的機會。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迄今,兩岸間的交流則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發展的階段。  

  一、反共抗俄時期(1949-1978)

  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而言,中國固然在朝鮮戰爭中打出了國威,確立了生存發展的根基,但因備多力分喪失了統一台灣的時機。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協防台灣,則確立了兩岸的分治狀態。與此同時,台灣的國民政府更提出所謂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原則”,使兩岸民間交流進入停滯期。在隔絕對峙政策的推動下,島內實施戒嚴;“白色恐怖”事件更造成了許多主張民族統一的愛國主義者,遭到極大的破害。
  
  越戰的爆發造成美國巨大的傷亡,為能聯中制蘇,中美間的冷凍對立關係,在尼克森總統訪華後逐漸緩和。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中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1972年2月28日,中美聯合發表“上海公報”,標誌著中美兩國關係朝正常化方向發展。1978年,在十八大三中全會上,中國大陸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政策。與此同時,在蔣經國主政下的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風潮,也不斷衝擊著戒嚴體制。

  二、交流開放期(1979-2020)

  早在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明確宣布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指出海峽兩岸應儘快實現通航通游,以便使兩岸同胞能互通訊息、探親訪友,並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和經濟的交流。此後,不顧台灣當局的禁令,遠赴大陸探親、旅遊、投資與貿易的民眾越來越多,台灣島內要求兩岸的交流呼聲也日漸高漲。

   1987年5月的母親節前夕,老兵何文德身穿印有“想家”兩字的衣服,在中山堂前表達想要回家的渴望,從而開啟了“返鄉運動”。此一運動無形中成了連結兩岸的橋樑,更打破了兩岸長達38年的隔離。礙於勢不可擋,10月14日,台灣當局終於決定:開放台胞回大陸探親;終於開啟了兩岸雙向交流的新頁。

  此後,兩岸在觀光旅遊、參訪投資以及學術交流各方面,都得到快速的發展;並在馬英九總統任期內達到一個高峰。
   
  然而不幸的是,隨著台獨勢力的崛起,特別是在蔡英文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對兩岸的交流活動,有愈加縮限打壓之勢。綠色恐怖是否會使兩岸間的往還,再度倒退回到反共戒嚴時期?為有識者所憂。

  歷經日據統治與國民政府的反共教育,加上當下綠色媒體對大陸的污衊與歪曲,台灣一般民眾對中國實在缺乏正確的認識。未來如何在血統、語言、信仰以及習俗的基礎上,凝聚共同的文化意識與民族記憶,當是吾輩客不容緩的工作。

  (作者系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前學術副校長)

          
】 【打 印】 

 相關新聞: